曾国藩厚黑韬晦智典:办实事、避实祸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27 属于:曾国藩
  •   曾国藩最初出山办团练,是以丁忧侍郎的身份来"入局"的。丁忧是为他母亲守丧,按儒家的礼制,无论官做多大,必须尽孝道,为父母守丧三年,在此期间, 朝廷要开去官缺,但仍享有原官品级的待遇,服丧期满,再到中央重新任职。也就是说,曾国藩有的是二品侍郎的虚衔,他这个"官"是虚职。同时,他又有"在 籍"的身份,因为他的母亲病故于原籍,曾国藩在家乡守丧,因而又有了乡绅的身份。但他这个乡绅的身份也是虚的,因为他一旦服丧期满,又要离湖南重返官 场。而那些退休的官员,才是真正的乡绅。就此而言,曾国藩的"亦官亦绅"都是虚衔,这就是他经常谈起"非官非绅,办事不灵"的原因。

       曾国藩早在衡阳练军的时候,常说自己是"非官非绅,办事不灵",而刘蓉却说,"我看这句话要倒过来说,应该是‘亦官亦绅,办事必成’。侍郎公曾经有为官的 身份,在朝廷上的影响绝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而侍郎公如此体贴民情,与我们这些书生能打成一片,也不是一般当官的人所能做到的。现在这支上万人的队伍, 主要还得靠侍郎公。"

      曾国藩听了这话,并不表态。他作为湘军统帅是很自然的事情,他也不用推辞。倒是刘蓉说他"亦官亦绅",好像让他感悟到自己的身份也有其特定的优势,他今后应该想方设法发挥这种优势。

       曾国藩何以有"非官非绅,办事不灵"的感慨呢?原来,他在长沙初练湘军的时候,由于他本来处于一种非官非绅的地位,可实际上却干着官和绅的事情,这样就 必然要侵犯到他人的权利。再加上他常自以为是,一切只凭自己的想法去做,根本不知道迁就别人,也使得别人很难与之合作。起初,湖南巡抚张亮基是信任他的, 又有左宗棠在中间沟通,所以矛盾还没有显露出来。不久,张亮基调署湖广总督,左宗棠也跟着离开了长沙,由潘铎署理湖南巡抚,曾国藩与长沙官场之间的矛盾便 公开化了。后来,骆秉章正式出任湖南巡抚,但他对曾国藩一时间同样也很不理解,矛盾并未有大的缓解。

      尤其是其间发生了绿营兵冲击曾国 藩公馆使他差点被枪伤而地方巡抚骆秉章却敷衍塞责,不了了之的事,使曾国藩更加狼狈不堪。所以,他感慨"办事不灵"。而这次到衡阳后,听了刘蓉的话,他倒 决定利用自己的"亦官亦绅"的双重身份了,变原来的"不是"为"是",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

      首先,"非官非绅"的身份使曾 国藩没有封疆大吏肩负的守土之责,从而"逃避"许多罪责。在太平天国发展前期,声势浩大,势如破竹,江南几不为清廷所有。而丢弃城池是地方官的大罪,湖南 巡抚骆秉璋等人都受到革职查办的惩处,甚至有不少钦差大臣为此受到斩首的严惩。曾国藩出山之初,因为无实权,因此叹息"办事艰难",但他也因为"在籍侍 郎"这块挡箭牌使自己免受清廷的惩处。等到太平天国势衰,曾国藩手中又有实权,也就不再慨叹"非官非绅"的身份之苦了。

      其次,曾国藩 以"官"的身份,打通官场,以博得当地官员的好感及支持。为此,他跟比自己小二级的衡州知府以"兄"相称。衡州知府陆传应在曾国藩到来之前已有巡抚的札 文,照例开城相迎。知府官位仅是从四品,比曾国藩的二品大员低了二级,但曾国藩并不以高压下,照样以"兄"相称,给陆知府的印象颇佳。

       经由陆传应的首肯,团练大臣的"署衙"很快有了着落,决定暂设于小西门演武场。这个演武场位于衡州西门外的蒸水滨,是当年吴三桂在衡州称帝时开辟,场面 很大,有现成的阅兵台和"行署",实际上是一处大祠堂。曾国藩取得了一个很好的练武场。觉得事情办得比在长沙时顺遂多了。

      后来,曾国藩还利用他的名声、出身与人品赋予他的类似"绅"的身份,广招英才贤士,并通过各种方式结交地方乡绅,解决了当时急需解决的"军饷"问题,终于练成一支"忠诚"、"血性"之师。也一雪在长沙"非官非绅,办事不灵"之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