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找中医大夫看病,开好处方,人们会把药方交给司药人员,他们通常是手拿戥秤,到身后的药斗里一格一格地去取药。这个过程,被人们习惯性地称为“抓药”。
提起抓药,有一个与唐代药王孙思邈有关的故事。说的是孙思邈经常外出采药,只要有好的药材,他就不畏艰险,不辞劳苦地去采摘。因为采的药材比较多,它们的性味功用又不相同,为了便于分类放置和使用,他就特意做了一个围身,在围身上缝制了许多小口袋,凡采到一种药材,就装到一个小口袋里,使用起来就方便多了。
一次,孙思邈采药路过一个村庄,忽然听到一阵狗叫,只见有一个妇女躺在地上,嘴里不断发出“哎呀哎呀”的痛苦喊声。原来这位妇女的小腿被狗咬伤了,鲜血直流。孙思邈见状,赶紧从围身口袋里拿出一种药来,给这位妇女敷上。不大一会儿,小腿上的血就止住了,疼痛也减轻了许多。她的丈夫闻讯赶来,见此情景,忙跪拜药王的救命之恩。
因为药王采药治病每有配伍的需要,就会从围身的小口袋里把药材一小撮一小撮地抓出来,所以人们就把它叫做“抓药”。
后来,人们开药店,为了便于区分药材,也仿照药王的办法,把装药的斗橱做成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的小药斗,药斗里再隔成两个到三个格子,来贮藏和放置各类药材。小药斗的外边写上中药名称,以便记取,避免混淆。直到今天,人们还是习惯把去中药房买药叫做“抓药”。
孙思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