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宁袭营击退40万曹军,为何名气比不上张辽?下面第6百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东汉末年,曹魏和孙吴两方之间爆发了多次战争,最能够让大家记住的就是合肥之战,双方围绕着合肥打了5次,尤其是第二次,号称是张辽以800骑兵击溃孙权十万大军,孙权也被很多人贴上了孙十万的标签,而在张辽击溃孙权大军之前,在第一次濡须之战时,甘宁曾经实现了百骑劫曹营,击退了号称40万的曹军,那么甘宁的名气为何比不上张辽呢?
第一点,两次战争的局势完全不同,合肥之战时,孙权是准备死磕拿下合肥的,而濡须之战,曹操更多的是试探性进攻。
第二次合肥之战时,孙权得到了绝佳的机会,因为曹军主力都陷于汉中,曹操去征服张鲁去了,在合肥一线,曹操留给张辽的只有7000人,《三国志.张辽传》使辽与乐进、李典等将七千馀人屯合肥。太祖征张鲁。所以说这是孙权夺取合肥的一次机会,那么孙权集结了10万大军也相对可信,在记载中,10万大军基本上就是东吴最大程度集结的兵力了,势在必得,这是当时孙权的最真实写照,所以说合肥城可以说很危急。
但是濡须之战时,曹操没有必须夺下濡须口的需求,原因很简单,虽然距离赤壁之战已经过去了5年,曹操实力得以恢复,但是在水师没有成型之前,曹军是无力南下的。
《三国志.武帝纪》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
赤木之战原有的荆州水师损失殆尽,虽说在濡须之战前四年曹操就又着手训练水师了(濡须之战是建安十八年),但是并不会有太大的进展,而且当时曹操正在和马超对峙,自己也是称王了,他暂时没有时间去全力征讨孙权,说曹操率部40万南征,太过夸大,《三国志》没有明确记载这次曹军的兵力有多少,记载曹军40万的是《建康实录》和《江表传》。
《建康实录.太祖卷》时操以步兵号四十万,列营出濡须口,权以七万当之。
《江表传》曹公出濡须,号步骑四十万,临江饮马。权率众七万应之,使宁领三千人为前部督。
这个应该就是孙吴一方的自夸了,或者是当时曹操虚张声势,吓唬孙权,说自己率军40万,和之前赤壁之战是,称自己率军80万是一个套路,往多了说,能吓唬对方一下就吓唬对方一下,如果真的是40万大军,那必然是多路大军南下,曹操会将40万军队布置在濡须口?脑子锈到了?
让曹操率军南征的原因,是孙权逐渐展露出的野心。
《三国志.吴主传》十六年,权徙治秣陵。明年,城石头,改秣陵为建业。
孙权改迁治所,迁到了建业,也就是现在的南京,这就是赤裸裸的暗示了,孙权要北上扩张啊,而且孙权为了保障建业的安全,开始修建濡须坞,为的就是遏制曹军通过濡须口进入长江,突破吴军的防线,所以曹操此次进攻濡须坞,试一次试探性进攻,能打下濡须最好,打不下来也不要紧,也能告诉孙权,我随时可以再来,孙吴必须在濡须口一下布置重兵防守。
所以合肥之战和濡须之战,战情紧张程度完全不同。
第二点,甘宁不上张辽,在于个人才能的差距,准确的讲,甘宁是将,而张辽是帅。
甘宁更多的是在一次战役的局部战役中能够起到关键的作用,而张辽则跟多的是统领全局,可以说,甘宁是战术执行者,张辽是战术制定者,从两人官职上也能看出来,张辽后来一度迁升,征东将军,前将军,而甘宁呢?最高的官职是折冲将军,折冲将军虽然在杂号将军中地位较高,但是那也杂号将军啊,并不是高级武将官职,这也能看出两人在能力上多少差着层级,在实际的交战中也能看的出来。
《三国志.甘宁传》后曹公出濡须,宁为前部督,受敕出斫敌前营。
《三国志.张辽传》俄而权率十万众围合肥,乃共发教,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诸将皆疑。辽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
甘宁是被孙权命令,出击挫败曹军锐气的,而张辽则是根据实际情况,改变了曹操原来定下的,死守城池,不得与吴军交战的战术,主动出击,打了孙权一个措手不及,如果说当时甘宁在未得到孙权的命令,会不会偷袭曹营呢?个人认为未必,还是那句话, 甘宁是将才,而非帅才,当初甘宁投降孙权之初,孙去接受不了甘宁的脾性,而且有时还不停命令,加上甘宁曾经在黄祖手下混过,导致孙权想要弃用甘宁,但是吕蒙及时劝谏。
《三国志·吕蒙传》天下未定,斗将如宁难得,宜容忍之。
这也可见甘宁作为一个猛打猛冲的武将还是很称职的,尤其是在东吴的阵营里很缺乏。
第三点原因是,两人在战役中的表现,对战局的影响差距太大,甘宁只是挫败了曹军锐气,张辽的表现则决定了战局走向。
《三国志.甘宁传》权特赐米酒众殽,宁乃料赐手下百馀人食。食毕,宁先以银碗酌酒,自饮两碗,乃酌与其都督......至二更时,衔枚出斫敌。敌惊动,遂退。
甘宁率百余精骑突入曹军营寨,应该是曹军的前线部队,这个时候甘宁的勇猛就展现出来了,也的确引起了曹军一定的骚乱,曹军因此退却,也是很正常的,毕竟大晚上的被偷袭,难以知晓敌方实力,但是此战甘宁战果如何呢?
《建康实录.太祖卷》使甘宁夜突入操营,斩数级而还,操军大骇,军中鼓噪。
甘宁自己斩杀了数名曹军,想必战果不大,不然会不会有如此不明确的记载,所以说,个人觉的,甘宁支持挫败了曹军的气势,击退了曹军的先锋部队,而不是击溃。
相比之下,张辽则是战果颇丰,打的孙权都心惊胆战,不说最后张辽的追击,就说在合肥城下,张辽第一次主动出击,张辽率800精锐突袭孙权大营,夸张点说就像旅游一样,完全视吴军如无物,吴军一众将领则是被打的丢盔弃甲。
《三国志.陈武传》建安二十年,从击合肥,奋命战死。权哀之,自临其葬。
《三国志.潘璋传》宋谦、徐盛皆披走,璋身次在后,便驰进,横马斩谦、盛兵走者二人,兵皆还战。
《三国志.贺齐传》时城中出战,徐盛被创失矛,(贺)齐中兵拒击,得盛所失。
《三国志.张辽传》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
孙权手下猛将陈武战死,徐盛连兵器都丢了,吴军将士则处于混乱之中,张辽更是直接杀到孙权附近,当时甘宁应该还未抵达合肥城下,张辽抓住的就是吴军尚未在合肥城下集结的时机奇袭的,但是不管怎么说,孙权的兵力肯定是要远远多于张辽这支奇袭部队的,但是被张辽打的几乎无还手之力,这还是孙吴这一方的记载,可能实际情况要更糟糕。
和甘宁挫败曹军士气不同,张辽这次袭营,可不仅仅是挫败了吴军士气,更是重创了吴军,对于吴军来说更嘲讽的是,当张辽完成任务从吴军大营杀出来后,有一部分曹军被困于吴军的包围中,张辽又带兵杀回去将这些曹军救了出来,如果说之前吴军还气势汹汹的话,在被张辽袭营后 ,恐怕已经没心思打了。
第四点原因是,甘宁并未凭一己之力击退曹军,张辽则是完美完成了坚守合肥的任务。
上面说了,甘宁并未对曹军实力形成重创,那么曹操为何会退军呢?最主要的原因是曹军水师太过弱势,濡须之战,曹军步骑的优势被地形所限制,多是山地河流,曹操想要打赢必须依靠强大的水师,可是不巧的是,曹操没有。
《三国志.武帝纪》十八年春正月,进军濡须口,攻破权江西营,获权都督公孙阳,乃引军还。
《三国志.吴主传》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馀。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
双方记载还是有所出入的,到底是谁赢了呢?当然是孙权,不然曹操拿下濡须口还会退军,要知道战后曹操是准备迁徙百姓的,“曹公恐江滨郡县为权所略,徵令内移。民转相惊,自庐江、九江、蕲春、广陵户十馀万皆东渡江,江西遂虚”,这完全不像是打赢了的曹操会做的事情。
曹操俘获公孙阳应该是真的,但是曹军无法对抗东吴的水师啊。
《三国志.吴主传》权乃自来,乘轻船,从灞须口入公军。诸将皆以为是挑战者,欲击之。公曰:「此必孙权欲身见吾军部伍也。」敕军中皆精严,弓弩不得妄发。权行五六里,回还作鼓吹。公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
这才是曹操退军的原因,水师实力差距太大,怎么打?难道送人头吗?曹操能做的就是班师,继续训练水师,以待时机再战,不然这个时候强行和孙权开战,其结果只能是第二次赤壁之战,曹操当然知道其中利害,别忘了当时刘备还在偷着忙发育哪,真要是和孙权围绕着濡须发生长时间的对峙,刘备没准就在曹操后方搞些动作了。所以说曹操退军并不是因为甘宁的劫营而退军,而是鉴于东吴水师强大而退军。
相比之下,张辽则控制了整个合肥之战的走向。
《三国志.张辽传》权守合肥十馀日,城不可拔,乃引退。辽率诸军追击,几复获权。
《三国志.甘宁传》建安二十年,从攻合肥,会疫疾,军旅皆已引出,唯车下虎士千馀人,并吕蒙、蒋钦、凌统及宁,从权逍遥津北。张辽觇望知之,即将步骑奄至。
孙权围攻合肥十多天没有进展,加上部队发生疫情,只能撤退,张辽则抓住了战机,趁机追击了留在最后的孙权,险些让孙权命丧于乱军中。甘宁可是没有同样表现的。
当然这里也是要给孙权正名的,在这次合肥之战中,只是张辽第一次袭营时,吴军打的丢脸,城池久攻不下也可以理解,合肥是一座坚城,加上疫情爆发,吴军就退却了,要注意的是,张辽虽然此战打的非常出彩,但是说张辽800破十万是太扯了,主力吴军是自己撤的,孙权只是自己负责殿后被张辽抓住了战机,孙权被张辽追击的时候,身边只有一千多亲卫,加上几位将领的私兵,此时面对张辽率军追击自然是打不过的,所以也不要太过嘲讽孙权。
总的来说,甘宁的百骑劫曹营和张辽的800精锐袭吴军只是表面上看着有可比性,但是实际情况则是完全不同的,张辽的表现也是太过亮眼,相比之下,甘宁的战果只能算是一次小胜了,并不能对战局起到决定性的影响,甘宁的名气也就无法和张辽相比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武帝纪》《三国志.吴主传》《三国志.张辽传》《三国志.甘宁传》《三国志·吕蒙传》《三国志.陈武传》《三国志.潘璋传》《三国志.贺齐传》《建康实录.太祖卷》《江表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