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权衡利弊得方向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讲究的是弱肉强食,那些弱小的诸侯国或很早就被吞并,或依附强国苟延残喘。它们能被接受为附庸,也只不过是因为其处于两国或多国的交接之处,允许其存在能给各方提供一个缓冲地带。因此,其灭亡也仅仅是时间问题而已。
卫国早先也是个大国。在春秋战国的四百余年中,卫国的国君一个比一个昏庸无能,卫国国势江河日下。到战国中期,卫国已成为任人宰割的小国,衰落日甚一日。而此时的各大国之间正在以"合纵"和"连横"的策略相互攻伐。而小小的卫国处于各国"合纵"、"连横"的夹缝之中,常常是被凌辱、被兼并和蚕食的对象。
大约在吕不韦一二岁时,卫国的国君卫怀君去朝拜魏昭王。这原是小国讨好大国的表示,不料怀君一去即被魏国囚禁起来,随即被杀掉。然后,魏国竟擅自做主立元君为卫国国君。因为元君乃是魏昭王的女婿。魏国在强大的秦国进攻面前虽节节败退,而在弱小的卫国面前却称王称霸,这正是战国时代各国之间的外交准则。此时的卫国已成了魏国的附庸。而卫国的国土实际上也只剩下濮阳一地了。
在这种形势下,有远见的人已对卫国失去希望,连卫国本国的一些王公贵族和政治家都纷纷流向其他诸侯国,对于有意在发家致富后结交权贵以登仕途的吕不韦来说,在卫国国这种环境下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因此,当赵国使者提出购买百件圭璧之器时,吕不韦很快就做出决断接下了这单生意。当时圭璧是用以礼定王公贵戚的爵位,在卫国属于严禁运进和出售的商品,违者全家斩首。在这种风险之下,吕不韦仍然敢接这单生意,固然是因为其利润极高,更重要的是吕不韦已经决定离开卫国去大国发展。
吕不韦选择去韩国的首都阳翟。他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因为阳翟乃是当时最大的玉器交易中心,各国商人都从此进购玉器,吕不韦在这里做生意,赢利丰厚。但是,吕不韦很快又发现了韩国也非久留之地。
韩国源于晋国。晋国在春秋时期势力庞大,曾一度争霸中原,后来由于内乱,势力日渐衰弱。
吕不韦在韩国之时,秦昭襄王执政,他任用范雎为相,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此时,吕不韦对天下形势已经有了更为清楚的认识,他预见到,韩国会首先成为秦国鲸吞蚕食的目标,这个诸侯国将像秋风中的残枝败叶一样衰微下去。秦国的地理位置是,北部是魏国,南部是楚国,西部是蜀国,东部是韩国。在这四个诸侯国中,韩国与秦国的土地纵深交错,相连最紧,成为秦国的心腹之患。所以秦国定会首先大动干戈,攻势凌厉地向韩国发动军事进攻。
吕不韦清楚地看到,韩国政局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他觉得在韩国,别说是封侯拜将,就是贵为韩王,最终也将成为"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的亡国之君。
看清楚了各国形势后,吕不韦决定离开阳翟,另觅去处。当时赵国乃是七国中仅次于秦的强国,兵强马壮,实力雄厚,而且有蔺相如、平原君赵胜等贤臣辅佐,加上吕不韦玉店的最大一个分号就在邯郸,他决定迁移到赵国。
吕不韦赴赵国时,赵国取得阏于之战胜利不久,国力正强。吕不韦的生意越做越大,他巧妙地结识了在赵国当人质的秦王孙异人,动了去秦国发展的念头。他决心将异人捧为秦王,从而实现自己的梦想。其间,他又通过平原君成为赵王的座上宾客。他发现赵王处事刚愎自用,目光短浅。他断定赵王不足以成大事,正在此时,秦赵又起战端,更加验证了其看法,也坚定了其离开赵国的意愿。
吕不韦为立异人为太子嫡嗣之事而远赴咸阳。一进人秦国的境内,吕不韦就感受到这里与关东地区迥然不同的风土民情。吕不韦是个商人,能看出秦国的关中地区是个土地肥美、物产丰富的地方。一路上,吕不韦所见到的秦国人,也都保留着先民周人的遗风,对种田、稼穑之事十分认真,这一点与他的老家濮阳和他到过的邯郸完全不同。
吕不韦回到邯郸后,回想秦国的富饶和强大,再反观赵国,那种繁华、奢靡只是一种黄昏前的辉煌而已,背后隐藏的是赵国国力的衰退。战争的发展证明了吕不韦的眼光。
长达三年的持久战,显然对远途出击的秦军十分不利。秦国君臣为破坏赵军"以逸待劳"坚守不出的战略,使用了反间计,到赵国四处散播消息,说秦军并不怕廉颇,只怕赵奢之子赵括。
愚蠢的赵孝成王轻信了谣言,不顾蔺相如等大臣以及赵母的劝阻,以只会纸上谈兵而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代替了廉颇。赵括一上任即下令全面出击,中秦军圈套自己被乱箭射死,四十万赵军向秦军投降,结果被秦将白起全部坑杀。赵国元气大伤,势力越来越弱。秦军包围了邯郸,被信陵君率魏、楚联军击败。
吕不韦带着异人趁乱逃出邯郸到了秦国。从此,吕不韦开始了他在秦国的仕途之路。
纵观吕不韦的择国经历,可以说他把鬼谷子的"揣术"已经发挥到淋漓尽致,正因为如此,他才一次次逃离险地,而选择了更有发展的秦地,开始了他的政治谋划。
上一篇:吕不韦的简介与历史故事
下一篇:吕不韦的故事:门客三千人,政治不过是一笔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