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罢相的真正原因解密:两人为何从亲密无间到公开决裂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5 属于:赵普
  •   赵普赵匡胤从亲密无间的主从关系演变到两人公开决裂,深刻反映了宋初的君臣关系,也反映出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在中国历史上,宰相能够专权,有两种 情况:一是君主昏庸,而宰相本人奸佞狡诈;一是君主幼弱,而宰相本人精明强干。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赵匡胤最终要踢开赵普是迟早都会发生的事,皇权与相权的 矛盾注定会导致许多悲剧。

      赵匡胤所推出的每一项重大决策,几乎都与赵各有关,可见此人对于宋初政局的重要影响。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县人,生于后梁德二年(922),宋太宗淳化三年(922)。从年龄上来说,赵普年长赵匡胤五岁。

       据《湘山野录》等书的记载,赵普幼时即同赵匡胤有交往。一则轶事甚至提到他同赵匡胤兄弟三人同游长安,巧遇道家陈道长。据说当时陈道人见三人结伴而来, 连忙跳下毛驴,喜笑颜开地迎了上去,左手拉着赵匡胤,右手握着赵光义,非要拉到一家酒馆请他们喝酒,而赵匡胤顾及到三人中还有一个赵普,便请求陈道长带他 一同前往。陈特对赵普打量半天,欣然同意。到酒馆后,赵普因为走得太累,便无意间在主宾席首先坐下,不料陈持勃然大怒,斥责他不过是"紫微帝垣一小星", 不能位居席左,便将他赶到右边较次要的位置坐下。

      对于这种牵强附会式的传说,许多研究者都认为是无稽之谈。比较可靠的说法是,显德三年(962),周世宗亲率大军进攻淮南,赵匡胤受命进攻滁州,这座淮南重镇攻克后,由于宰相范质的推荐,三十五岁的赵普出任滁州军事判官,与驻扎在滁州城内的赵匡胤有了第一次交往。

       还有两件事大大加深了赵匡胤同赵普的友谊。第一件事是在滁州实行军事管制期间,军方抓获"盗贼"百余人,准备全部处死,赵普闻讯后,请求先审讯再加以处 决。结果证明这百余人中大部分是被冤枉的平民。赵普在处理此事过程中的才干,引起了赵匡胤的注意,特意找他进行了一次交谈,两人谈得十分投机,大有相见恨 晚的意思。

      第二件事是在滁州期间,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扬州率领一支禁军前往滁州与儿子相见,不料长途劳顿,在滁州一病不起,而此时 赵匡胤见过父亲后,即领军去寿州城下追随周世宗了。侍候和照料赵弘殷的重担便落到赵普头上,赵普尽心尽力,"躬亲药饵,朝夕无倦",使得赵弘殷深为感动, 白此对这位颇为能干的同乡刮目相看,视之如自己家人。

      同年十月,赵匡胤因攻克滁州等战功,被提升为匡国军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跻身于周朝大将行列,志得意踌之际,想到了曾在滁州与自己有一段特殊关系的赵普,因而上上表,推荐赵普出任匡国军节度推官,把他纳入到自己的幕府。从此赵普成为赵匡胤最得意的左膀右臂。

      赵普在赵匡胤幕府中的作为,宋太宗为他撰写的《神道碑》是这样描述的:"他在幕府时,恭敬畏慎,尽竭赤诚,夜思昼行,办事干练。"这种评价,特别是出自于皇帝的笔下,是一般人难以得到的殊荣。赵普的确具备了重要谋士的基本素质:忠诚、能干、谨慎。

      "士为知己者死"。赵普确实是赵宋王朝的社稷功臣。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赵普是主要的指挥者;削夺节镇之权,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赵普是主要的策划者。

       赵匡胤对这位功臣的回报也相当丰厚,即位之初,出于争取后周旧臣合作的目的,没有立即授予赵普宰相职位,但把他安置在十分显要的枢密院任职,到建隆三 年,赵普由枢密院学士、枢密副使直升为枢密院使,成为事实上同宰相分庭抗礼的主要辅臣。乾德二年后周旧臣范质、王溥、魏仁十分知趣地交出相权后,赵普遍顺 理成章地当上了宰相,从此一千十年。

      赵匡胤对赵普十分倚重和信赖。他常到宫阙附近的赵普家中喝酒议事,对赵普之妻以"兄嫂"称呼,每逢军国大事,都要听取赵普的意见。

      赵匡胤在考虑统一战略时,曾一度想先下北汉,赵普以为北汉是西北二面的缓冲地带,不宜首攻。赵匡胤即打消了这一念头。开宝二年(969)冬天,赵普患病,赵匡胤亲至中书省慰问,次年,又专程到他家中探视,并给予大量赏赐。

      开宝六年吴越国王钱椒为了苟且偷安,派人专门送信给赵普,并赠送十瓶瓜子金。不巧被不请自到的赵匡胤发现,赵普吓得大气不敢出,没想到赵匡胤却十分轻松地开着玩笑,劝赵普收下这份带有明显行贿意图的厚礼。

      官场上的人,最难受的莫过于"有职无权"。相反,权高位重,锋芒毕露,以致功高震主,也是种种悲剧上演的一个重要原因。

      赵普和赵匡胤的确有过一段亲密合作。赵普为相之初,被赵匡胤看作是"萧、曹故人,燕赵奇士",因而"视如左右手,事无大小,悉在决焉"。权力是很大的,也是深得赵匡胤信任的。但后来,两人的关系却出现了裂缝,最终发展到不可弥补,而导致赵普被罢相。

       时间一长,总揽大权的赵普渐渐变得专断起来,据说在赵普权势炙手可热之际,臣僚晋见皇帝,赵普总是"先令供状",直到确认臣僚奏章"不敢诋斥时政",方 许登对。他曾设一大瓦壶于视事阁中,中外表疏,赵普不打算采纳的,连上报都懒得报,就把它们投入壶中,予以烧毁。很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气派。

       赵普似乎也没有意识到赵匡胤的身份已发生了天壤之别的变化,赵匡胤当上皇帝后,还时常拿赵匡胤青年时代的种种缺点和窘状作话题,惹得赵匡胤颇不愉快。特 别是在人事上,赵普往往固执己见,例如对他向赵匡胤推荐的人,赵匡胤看不中,赵普遍不罢休,甚至皇帝动怒,将奏章摔地而去,赵普仍执意上奏;又比如赵匡胤 看不惯某人,本该迁官,赵匡胤就是不同意,赵普遍软磨硬泡,直到赵匡胤答应为止。

      在赵匡胤的心目中,皇权是至高无上的。遗憾的是,这 位手握相权的重臣就没有对皇权表现出某种适当的敬畏,而是仗着自己同皇室的深厚渊源和亲密关系,越来越没有界限,从而招致了赵匡胤的不满。身为皇帝的赵匡 胤对这位宰相身上散发出来的某种试图左右朝廷的阴谋气息渐渐感到不满。

      赵普也胆子越来越大了。为了在开封洛阳修建自己的豪华住宅, 公然违反政府禁令,派人私贩毒、陇大木,联巨筏水运至京,具体操办者又因之打着他的旗号,私自贩卖木材。据《画墁录》记载,赵普在开封和洛阳修建的房子, 极尽豪华,"外六皆柴荆,后苑亭榭制作雄丽,厅事有椅子十双,式样古朴,坐次分列","堂上有当时酒凝如胶漆,以水参之,方可饮,馨烈倍常。"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