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世祖福临顺治皇帝继统之谜
福临:1644年-1661年在位,名爱新觉罗·福临,皇太极第九子,性喜好佛。皇太极死后即位,在位18年,迁都北 京,统一中原,和善蒙古,治理西藏;奖励耕种,减轻赋税;惩治贪污,整顿吏治。终年24岁,死后葬于孝陵(今河北遵化西北70里昌瑞山),谥号体天隆运定 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庙号世祖,史称顺治皇帝。
顺治帝继统之谜
清太宗皇太极猝死之后,皇位继承在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同位高权重的睿亲王多尔衮之间角逐,但结果出人预料,6岁的福临继承大统,帝号顺治。6岁的福临何以能登上皇位?这是清朝历史的一个谜。目前,史学家经过考证,提出另一观点成为顺治继位之谜的新解。
按照清太祖努尔哈赤规定的皇位继承《汗谕》,由满洲八旗贵族共同商议决定君主。时亲王、郡王共有七人: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武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和颖郡王阿达礼。
之前,认为福临继位之议出自多尔衮的学者,其主要依据是朝鲜《沈阳状启》或《沈馆录》中的一段记载:清太宗皇太极死后十四日,诸王聚会于皇宫内院。礼亲 王代善首先说:"肃亲王豪格,是清太宗的长子,当继承大清江山。"这时肃亲王豪格说:"我功德少、没有福气,不能担当!"经过商议之后意见没有统一。清太 宗的老臣们,佩着武器来到皇宫内院说:"衣食住行都是清太宗给的,宠育之恩比天地还要大,如果不立先帝的儿子为皇帝,我们就随清太宗长眠地下。" 豫郡王 多铎说:"我辅助清太宗执政已经多年了,现在老了,这些事情我就不参与了。"随之退去了。英郡王阿济格也随豫郡王多铎退去。睿亲王多尔衮说:"大家先听我 说,肃亲王豪格既然没有继承皇帝的意思,我们不必勉强了。只有清太宗的三儿子福临来继承了。现在福临年小幼稚,不能掌握大权。由我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分别 掌握大权,等福临长大之后,即可把大权交回。在此立誓天地可鉴。"
由上可见,福临继位之议出自多尔衮。但依据史料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新观点认为拥立福临继承皇位之议首先出自郑王济尔哈朗,理由如下:
第一,四大亲王态度。当时最有影响的四位亲王中,礼亲王代善抱明哲保身态度,以年老多病为由,不想卷进这场政治漩涡,肃亲王豪格与睿亲王多尔衮角逐,互 不相让,双方僵持,所以只有郑亲王济尔哈朗比较超脱而能起协调作用。郑亲王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胞弟舒尔哈齐之子,在这场宫廷斗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 一则,济尔哈朗虽是舒尔哈齐之第六子,但自幼为伯父努尔哈赤养育宫中;二则,济尔哈朗与皇太极从小就情同手足;三则,阿敏被夺旗后,济尔哈朗成为镶蓝旗的 旗主贝勒;四则,济尔哈朗屡经疆场,军功显赫;五则,济尔哈朗年45,序齿仅亚于代善,比多尔衮年长13岁;六则,济尔哈朗受清太宗信任依重,被封为和硕 郑亲王;七则,济尔哈朗既是多尔衮的兄长,又是豪格的叔辈,便于两方协调;八则,济尔哈朗表面憨厚而内心机敏,在关键时刻提出重要政议。所以,郑亲王济尔 哈朗在皇宫内院议商皇位继承而陷于僵局之时,提出了一个折衷方案——让皇子继位,但不是豪格而是福临。
第二,济尔哈朗辅政。郑亲王济 尔哈朗因倡立福临继位之功,而得到担任辅政王的政治回报。辅政亲王的政治地位,较和硕亲王更高一层。当时为何不由代善、豪格,而由济尔哈朗辅政?显然,代 善在这场严重而激烈的政治斗争中,没有做出有利于胜利一方的贡献。豪格则与多尔衮对立,如二人同时辅政,会出现两虎相争的局面。至于济尔哈朗之所以为摄政 王,主要原因是:首先,他提出了福临继位这一折衷方案,侄子继统,皇叔摄政,理所当然,众王接受。其次,他因私下表示拥立豪格,而为两黄旗王大臣所接纳。 再次,他同代善父子无恶,而为两红旗王大臣所认允。另外,他非帝统血胤,对多尔衮兄弟构不成政治威胁,而为两白旗王大臣所接受。但是,济尔哈朗不久便被多 尔衮撤其辅政王。这是多尔衮对济尔哈朗不拥立自己而拥戴福临的一个政治报复,也是多尔衮独揽朝纲的一项举措。
第三,睿亲王权衡利弊。 睿亲王多尔衮在两黄、两红和两蓝六旗不支持的情势下,若自己强行登极,只有两白旗支持,明显不占优势,还势必引起两白旗与两黄旗的火并,其后果可能是两败 俱伤。解决皇位继承难题的途径不外三条:一是强自为君,得不到两红、两蓝旗的赞同,还会引发两黄旗的强烈反对;二是让豪格登极,自己既不甘心,还怕遭到豪 格报复;三是让年幼的皇子福临继位,而自己同济尔哈朗摄政,可收一石三鸟之利——打击豪格,摄政掌权,避免内讧。显然,在上述三种解决办法中,以第三种解 决办法比较切实可行,两黄、两白、两红、两蓝各方都可以接受。睿亲王多尔衮能知时务,聪睿机智,权衡利弊后,才赞同立先帝第九子福临。
第四,顺治帝的肯定。福临当时尚在冲龄,不了解继位政争内幕。后来逐渐知道当年的故事。待多尔衮病死、自己亲政之后,即对皇叔济尔哈朗表彰其当年功绩,赐予其金册金宝。《清世祖实录》顺治九年二月庚申记载:
我太祖武皇帝肇造鸿基,创业垂统,以贻子孙。太宗文皇帝继统,混一蒙古,平定朝鲜,疆圉式廓,勋业日隆。及龙驭上宾,宗室众兄弟,乘国有丧,肆行作乱, 窥窃大宝。当时尔与两旗大臣,坚持一心,翊戴朕躬,以定国难。……睿王心怀不轨,以尔同摄朝政,难以行私,不令辅政,无故罢为和硕亲王。及朕亲政后,知尔 持心忠义,不改初志,故锡以金册金宝,封为叔和硕郑亲王。
在此,顺治帝福临明确表明:济尔哈朗在诸王议立自己为帝时,有首议之功。福 临的这番话,说出了当时的内情。郑亲王之功,在拥立福临。顺治帝对其他的亲王、郡王,在决定自己继位的功绩上,都没有进行过表彰,而只有对济尔哈朗表彰此 事。这从一个侧面证明济尔哈朗在皇宫内院诸王贝勒会议上有拥立福临继位的特殊功勋。
综上所述,郑亲王济尔哈朗在皇宫内院诸王贝勒皇位 继承会议上,鉴于豪格与多尔衮争夺皇位陷于僵局,能从大局出发,平衡各旗利益,提出折衷方案,首议由福临继承皇位,得到多尔衮的回应,也得到诸王贝勒公 议。清太宗皇太极遗位争夺的结果,既不是角逐一方的肃亲王豪格,也不是角逐另一方的睿亲王多尔衮,而是由第三者6岁的福临继承。这个方案与结果,与和硕亲 王无利则有无弊,与礼亲王代善无利无弊,与睿亲王多尔衮有利有弊,与肃亲王豪格无利大弊,与郑亲王济尔哈朗也有利无弊。所以,皇太极传位由福临继承,得益 最大的四个人是:福临、孝庄太后、济尔哈朗和多尔衮。
上一篇:顺治皇帝怎么死的?扑朔迷离福临死因之谜
下一篇:清世祖顺治皇帝福临轶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