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二元政治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1 属于:窦漪房
  •   汉景帝去世后,汉武帝登上了历史舞台,他年少气盛,志向远大,一心想要进行政治改革,并起用儒生辅佐朝政。这触怒了黄老之道的庇护人窦太后,她千方百 计地阻挠武帝进行革新,并用计策将皇帝身边的儒生一一铲除。在窦太后的挟制下,武帝不得不放弃革新,改而韬光养晦,直到这位经历三朝君主、辅佐两位帝王的 盛世女杰去世之后,才重开改革之风。

      汉景帝去世之后,西汉第五位君王汉武帝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他在位54年间,在经济、政治、思想和外交等领域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带领大汉王朝走上了繁荣昌盛,创造了中国古代最辉煌的"汉武盛世"。

       经过汉初几代皇帝的"无为之治",社会经过休养生息,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繁荣景象。帝位传到汉武帝时,国家从未发生过大动荡,除了遇到特大灾荒,平时 普通百姓家都能够达到自给自足。官府的粮仓粮食丰实,各级衙门都有余钱可供使用。长安国库中的钱多得数以万计,因为太久没有使用,串钱的带子已经朽烂,钱 币散得满地都是。粮仓中的粮食多得装不下,许多陈年粮食已经变质不可食用。大街上房屋鳞次栉比,路上跑着健壮的群,远非汉初大臣们乘车上朝的惨淡景象 可比。百姓们生活富足,安分守己,民风淳厚,到处都是一幅盛世图景。

      然而社会繁荣的景象背后,却有着深刻的社会危机。首先,经济方面,一些官僚巨贾资本雄厚,大量兼并土地,使许多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不得不背井离乡到城市中去谋生路。其次,内政方面,各诸侯王势力的增强成为汉朝统治的隐患。

       汉初的国家制度为郡县制和封国制同时存在,爵位分为王和侯二等,封土也分为王国和侯国二等。很多诸侯王的封国要比朝廷直接管辖的郡县大很多,"文景之 治"之后,诸侯王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增强,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政治实力。许多诸侯王开始蔑视中央的统治,意图谋权篡位,汉景帝时虽然也进行了削藩并平定了吴 楚七国的叛乱,但汉武帝统治时期,势力强大的诸侯王仍然是中央集权统治的最大威胁。最后,除了经济和政治上的矛盾,汉朝与周边民族的对外关系也影响到了中 央集权的统治。汉朝疆土广阔,与周边民族有着复杂的对外关系,最主要的包括与北面匈奴和南面越族的关系。

      匈奴首领冒顿单于崛起之后,趁中原大地忙于楚汉战争自顾不暇之际,带兵东征西伐,掌控了西域大部分地区,占领了河套以南的地区。

      匈奴占领了南至阴山,北达贝加尔湖,东到辽河,西至昆仑山的广阔区域,并且拥有广阔的森林和草场资源,经济得到迅猛发展,成为长城以北最强大的民族,也对大汉王朝的统治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汉高祖出击匈奴在平城之战中败北之后,不得不委曲求全同意与匈奴和亲,将汉朝"公主"嫁给单于,并每年奉给匈奴布匹、丝帛、美酒、粮食等物,还开放关口允许匈奴来此与大汉交换物资。和亲之后冒顿单于虽然未再进行大规模入侵,但边境地区的小冲突仍然未曾间断。

       汉惠帝时期,匈奴更是不把汉朝君主放在眼里,曾经给吕后写过一封语言轻慢、态度挑衅的书信;文景时期,匈奴人气焰更加嚣张,经常侵犯汉朝北部边疆,肆意 掠夺当地人民的财富,实施残酷的暴行。汉朝统治者却一直奉行"清静无为"的政策,对匈奴的行径忍气吞声,坚持和亲政策。

      南面的越族则成为汉朝南部的潜在威胁,越族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一带,又依据不同地理位置分为南越、闽越和东越。

       秦末战乱时,赵佗在南越宣布独立,闽越的君长无诸和东越的摇也摆脱了秦朝的统治,宣布独立。刘邦建立西汉之初,考虑到他们曾经给予过自己帮助,并且汉朝 政权还不稳固,就默认了南越国的存在,并封无诸为闽越国国王,汉惠帝又将摇封为东海王。这样一来东南沿海就出现了三个异姓的王国,它们虽然名义上处于汉朝 管辖之下,但与其他封国有着很大的区别,有着很强的独立性。统治南越的赵佗后来自封南越武帝,公开向汉朝进行挑衅。

      汉武帝刘彻在做太 子时,就对这些社会问题有所了解,他自小就才智过人,对当时社会上兴起的儒家学说也有了一定的认识。虽然皇太后窦氏总是逼他念一些"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之类的文章,但他通过自己对时事的观察,认为太皇太后所信奉的这一套已经过时了,儒家的思想才能 够真正适应如今的社会现实。

      因此年仅16岁的汉武帝在登基之后就诏告天下,广召天下贤良方正之士入朝,举国上下的学子受到鼓舞,纷纷 会集到长安城中。汉武帝看到大汉人才济济感慨万千,亲自审阅试卷,最终选出严助公孙弘董仲舒等最有才学的人。尤其是董仲舒的文章,论点新颖,逻辑演 进,言辞优美,得到了汉武帝特别的关注,立即传令让董仲舒进殿。汉武帝就当时的社会现实,接连向董仲舒提出三个问题,董仲舒也连答三章,主要议题是关于天 人关系的问题,史称《天人三策》。

      第一,是关于"道"的问题,应当如何顺应天道,区分善恶,消除灾祸,使国百姓安乐,国家昌盛呢?董 仲舒回答道,按照《春秋》的记载,天和人之间能够互相感应甚至相互影响,当朝廷有所失误造成祸乱时,上天就会降下灾难向君主发出警告,这说明君主还是得到 了上天的认可。如果皇帝无道,无视上天的警告,那么上天就会夺走他的君权。因此身为人君,必须敬畏天道,勤勉治国,虚心纳谏,这样才会受到人民的爱戴,并 使国家繁荣昌盛。而王道就是能够使国家长治久安的途径,根本出发点在于"正",为君者要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 只有这样,王道才能够得到施行,使得全天下祥和安宁,百姓安居乐业,上天为了奖励君主的王道便会降下吉兆,使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如今世上教化丧失,民 心不正,这是因为如果不去教化百姓,那么他们只会盲目追求物质利益,很容易作奸犯科。因此,君主治理国家必须把教化百姓当做首要任务,用仁义来教育百姓, 用礼制来约束百姓。教化一旦推行开来,触犯法律的人自然会减少,社会风气也会变好。汉朝得到天下以来,一直未能实现大治,就是因为治理国家的策略已经不符 合实际情况,即使再贤明的君主也无法实现大治。因此想要实现大治,必须要对朝政进行改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