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联颂扬郑成功
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联中的“四镇”是指明朝灭亡之后,福王朱由崧于1644年5月在南京帝,建立“南明”政权,分江北为四镇,以黄得功(驻庐州)、刘泽清(驻淮安)、刘良佐(驻临淮)、高杰(驻泗州)四人分别驻守,诸将飞扬跋扈,未把统帅史可法放在眼里,以致被清军各个击破,史可法在扬州战死。1645年6月,清军攻克南京,福王逃到芜湖被俘,弘光政权遂亡。,“两岛”指厦门、金门岛。“诸王”指“南明”政权先后出现的福王、唐王(在福州)、桂王(在广东肇庆)帝,史南明三王朝,另有鲁王在绍兴监国。诸王虽有抗清之志,却无所作为,均无建树而亡,在逆境中,诸王方知海外的郑成功赤胆忠心。
这幅对联表明康熙帝此时已经汉化,在对联的创作和汉字的驾驭方面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同时也彰显了一代帝王的气度。康熙帝与郑成功属政敌,该联在赞扬郑成功的同时,对于分化瓦解郑氏集团也有一定的作用。
由秀才而封王,支持半壁旧江山,为天下读书人顿增颜色;
驱外夷以出境,自辟千秋新事业,愿今日有志者再鼓雄风。
这幅对联由清巡抚唐景崧(1841―1903年)所撰,现立于台湾省台南市的郑成功祠内。该祠也郑成功庙,建于清初,始开山圣王庙。乾隆时扩建,道光时重修,光绪初改延平郡王祠。
作者唐景崧是广西桂林人,清同治进士,曾赴越南会同刘永福抗击法国侵略者。1891年任台湾布政使、巡抚。甲午战争后反对割让台湾,并组织台湾军民抗击日军。基隆被日军占领后,唐景崧内渡到厦门,其后忧愤成疾而殁。
郑成功一生,做了两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一是抗清,二是跨海东征、驱逐荷夷。1646年,他反对其父郑芝龙降清,并书“昔为孺子,今为孤臣,向背去留,各行其是”16字与其父决裂。随即起兵抗清,多次大败清军。他以金门、厦门为根据地,连年出击东南沿海,兵锋曾北达南京,震惊清廷。清廷多次以高官厚禄诱降,均被断然拒绝。郑成功初为监生,后因抗清有功,南明永历时封其为延平郡王。南明永历十三年(1659年),郑成功因大意而兵败南京城外,退回金、厦。1661年4月,在背有清军强敌压境的情况下,他率舰队东征台湾,打败了当时西方最强大的雄海上的荷兰“无敌”舰队,以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迫使荷兰的台湾总督揆一口服心服地投降,收复了台湾。全联把握了郑成功平生的这两件大事,高度概括了其一生中的伟大功绩,盛赞其“为天下读书人顿增颜色”,给予极高的评价。作者自身也是抗击外侮的英雄,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仍坚持反对割让台湾,在无外援的情况下,在台率兵抗击日寇的入侵,日军在付出沉重代价后,才勉强得手。作者兵败后,心有不甘,在该联中有“愿今日有志者再鼓雄风”句,向国人发出效法郑成功的热望,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台湾杂志》此联为唐景崧与丘逢甲合写,但有待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