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玉带考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02 属于:郑成功

  •   [关键词]郑成功;玉带;标准形制;考证
      郑成功(1624-1662),名森,字明俨,号大木,隆武帝赐国姓朱,改名成功;封忠孝伯,授招讨大将军。永历帝册封延平王。清兵入关,中原板荡,山河破碎;隆武遇害,国破家亡。成功焚衣举旗,浴血奋战,痛击清军。为复国土,不畏强暴、不避艰险、挥师东渡、驱荷复台、开辟榛、建设宝岛,其丰功伟绩,永载史册,流芳千古。[1]1645年,郑成功受隆武帝赐姓易名,被封御营中军都督、忠孝伯,赐尚方宝剑,仪同驸。1658年,郑成功受封延平王。按照明朝的服饰制度规定,郑成功享有佩带玉带的这种表现尊贵身份的权利。
      一、郑成功玉带
      玉带,《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中将之分为:1、以玉装饰的腰带。2、玉之带。,腰带饰物,即带扣板。[2]本文所说之玉带为玉之带,这种装饰革带用的玉制品,称为“带”,又称玉带板。《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三年定,凡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其带,一品玉,二品花犀,三品金花,四品素金,五品银花,六品、七品素银,八品、九品乌角。凡致仕及侍亲辞闲官,纱帽、束带。为事黜降者,服与庶人同。至二十四年,又定公、侯、伯、驸马束带与一品同,杂职官与八品、九品同。”[3]
      由记载所知,玉带的使用有着较为森严的制度规定,在明朝玉带仅限于皇帝、藩王、建立功勋受封的公、侯、伯、驸马及夫人使用。郑成功受封延平王,享有佩玉带的权利。
      郑成功玉带,全名明末清初郑成功佩雕纹玉带板,系郑成功服饰腰带玉带,1929年南安水头康店复船山郑成功陵墓出土文物。玉带共有17件玉块,其中三台(正中方形1件、左右小方2件)1件,桃形6件,辅弼2件,铊尾2件,排方4件。玉带由形制不同的玉块组成,下面一一介绍每种玉块的具体形制:
      1、三台正中方形,近正方形,玉长6.6厘米,宽5.8厘米,厚0.7厘米。玉为亮白色,器表光洁,单面透雕,饰以龙纹,雕工精细。正面刻外边框线,框内又雕一类似花菱形的内边框,花菱形框内雕一侧面龙。龙首较大,刻划的较为细致,圆目突起,双目之上阴刻的额头宛若横置的葫芦。上颚长而上翘,鼻子若鼻,十分突出。鼻头两侧有向前上方竖起的须,口部孔,以达到张口露齿的表现效果。双角未分叉,头顶有一绺发向斜上方飘。龙身细长如条带状,齿状鳍。龙身以交叉的阴线刻出鳞片,四肢较细,肘关节靠近龙爪,关节处有肘毛。爪部以钻打出三孔,象征性分出四爪,整体呈轮状。尾部似尾。龙纹下方是海水江崖纹,海水呈弧状,阴线雕刻;江崖呈三角形,上面阴线刻划装饰。在外边框与花菱形框之间四角刻有蝙蝠纹、花纹,左上角与右上角均装饰蝙蝠纹,左下角与右下角装饰折枝花纹。玉背面平滑,有四对鼻穿孔。
      三台中的左右小方,小长方形,共有2件,大小相同。每块玉长5.8厘米,宽2.6厘米,厚0.8厘米,玉为亮白色,器表光洁,单面透雕,饰以折枝花纹及蝙蝠纹,雕工精细。玉正面四周刻边框线,边框内雕一枝牡丹花,弧茎、两叶、五片花瓣围着一个花蕾。牡丹花上方雕草叶纹。上面又雕一只振翼飞翔的蝙蝠。蝙蝠眼大,耳长而尖,尾巴短小,两翼向后呈弧形。雕刻精致。玉背面光素平滑,有二对牛鼻穿孔。
      2、桃形,呈圆桃形,共有6件,大小相同。每块玉长5.4厘米,宽5.7厘米,厚0.8厘米,玉为亮白色,器表光洁,单面透雕,饰以龙纹,雕工精细。正面刻外边框线,框内又雕一类似花菱形的内边框,花菱形框内雕一侧面龙。龙首较大,刻划的较为细致,圆目突起,双目之上阴刻的额头宛若横置的葫芦。上颚长而上翘,鼻子若猪鼻,十分突出。鼻头两侧有向前上方竖起的须,口部孔,以达到张口露齿的表现效果。双角未分叉,头顶有一绺发向斜上方飘。龙身细长如条带状,齿状鳍。龙身以交叉的阴线刻出鳞片,四肢较细,肘关节靠近龙爪,关节处有肘毛。爪部以钻打出三孔,象征性分出四爪,整体呈轮状。尾部似蛇尾。龙纹下方是江崖纹,江崖呈三角形,上面阴线刻划装饰。玉背面平滑,有三对呈“V”型排列的牛鼻穿孔。
      3、辅弼,小长方形,位于桃形与铊尾之间,共有2件,大小相同。每块玉长5.8厘米,宽2.6厘米,厚0.8厘米。玉为亮白色,器表光洁,单面透雕,饰以折枝花纹及飞鸟纹,雕工精细。玉正面四周刻边框线,边框内雕一枝牡丹花,弧茎、两叶,一个含苞待放的花蕾。牡丹花上方雕草叶纹。上面又雕一只飞鸟。飞鸟眼小,喙长而尖,尾巴长且分叉,两翼向后呈弧形。玉背面光素平滑,有二对牛鼻穿孔。
      4、铊尾,又称尾、挞尾,长方形,一端微弧,位于玉带的中间两端,共有2件,大小相同。每块玉长18.5厘米,宽5.8厘米,厚0.8厘米。玉为亮白色,器表光洁,单面透雕,饰以龙纹,雕工精细。正面刻外边框线,框内又雕一类似花菱形的内边框,花菱形框内雕一侧面龙。龙首较大,刻划的较为细致,圆目突起,双目之上阴刻的额头宛若横置的葫芦。上颚长而上翘,鼻子若猪鼻,十分突出。鼻头两侧有向前上方竖起的须,口部孔,以达到张口露齿的表现效果。双角未分叉,头顶有一绺发向斜上方飘。龙身细长如条带状,齿状鳍。龙身以交叉的阴线刻出鳞片,四肢较细,肘关节靠近龙爪,关节处有肘毛。爪部以钻打出三孔,象征性分出四爪,整体呈轮状。尾部似蛇尾。龙纹下方是海水江崖纹,海水呈弧状,阴线雕刻;江崖呈三角形,上面阴线刻划装饰。龙纹左右两侧分别装饰一如意朵云。在外边框与花菱形框之间四角刻有花鸟纹,左上角与右上角分别刻蝙蝠纹与飞鸟纹,左下角与右下角装饰折枝花纹。玉背面光素平滑,有五对牛鼻穿孔。   5、排方,长方形,位于玉带后部,共有4件,大小相同。每块玉最长6.6厘米,最宽5.8厘米,厚0.7厘米,玉为亮白色,器表光洁,单面透雕,饰以龙纹,雕工精细。正面刻外边框线,框内又雕一类似花菱形的内边框,花菱形框内雕一侧面龙。龙首较大,刻划的较为细致,圆目突起,双目之上阴刻的额头宛若横置的葫芦。上颚长而上翘,鼻子若猪鼻,十分突出。鼻头两侧有向前上方竖起的须,口部孔,以达到张口露齿的表现效果。双角未分叉,头顶有一绺发向斜上方飘。龙身细长如条带状,齿状鳍。龙身以交叉的阴线刻出鳞片,四肢较细,肘关节靠近龙爪,关节处有肘毛。爪部以钻打出三孔,象征性分出四爪,整体呈轮状。尾部似蛇尾。龙纹下方是海水江崖纹,海水呈弧状,阴线雕刻;江崖呈三角形,上面阴线刻划装饰。在外边框与花菱形框之间四角刻有花鸟纹,左上角刻蝙蝠纹,右上角刻飞鸟纹(其中一块排方左上角与右上角均装饰蝙蝠纹),左下角与右下角装饰折枝花纹。玉背面平滑,有四对牛鼻穿孔。
      二、明玉带标准形制
      在考古发现与传世的明代玉带中,以20件玉饰组成一带最为多见。玉带作为一种腰带的形制,以玉饰带自明代起成为一种制度化的服饰,同朝服冠帽一样,并有数量上定制。
      明代标准一副革带由20块带板组成,“玉带20块带板作为定制的形成并加以推广是在永乐时期。”[4],这20块带板又是由长方形8块、长条形4块、圭形2块、桃形6块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而成。明张自烈《正字通》戌集上字条:“明制,革带前合口处曰三台,左右排3圆桃。排方左右曰鱼尾(铊尾),有辅弼2小方。后7枚,前大小13枚。”[5]明方以智所著的《通雅》卷三七“带”中也有记载:“今时革带,前合口曰三台,左右各排三圆桃。排方左右曰鱼尾,有辅弼二小方。后七枚,前大小十三枚。”[6]把带各部分不同形状或大小的名称、数量都介绍得非常清楚、准确。
      三、郑成功玉带考证
      通过史料及现存文物考证,我们可以明确获知:郑成功佩雕龙纹玉带板不完整,遗失3块。遗失的3块应为玉带后排的排方。
      郑成功佩雕龙纹玉带板的出土较为意外,它是在清理被盗的郑成功墓时发现的,并分批由郑氏后人各房保管数十载,最终才被政府部门保藏。这种特殊情况造成了现有郑成功玉带只有17件,与明代玉带标准形制相差3块。
      通过细心观察与研究,我们可以从郑成功玉带的纹饰上看出一些端倪,发现缺失的是部分在哪里。玉带三台处正中是一近方形,方形内龙纹四周纹饰左上角与右上角是蝙蝠纹,左下角与右下角为折枝花纹。三台的左右小方,纹饰上半部是蝙蝠纹,下半部是折枝花纹。桃形是一致的龙纹主题。左辅的纹饰是上半部蝙蝠纹,下半部折枝花纹;右弼的纹饰是上半部是飞鸟纹,下半部是折枝花纹。铊尾纹饰主题龙纹装饰,左上角是蝙蝠纹,右上角是飞鸟纹,左下角和右下角都是折枝花纹。后部的排方跟铊尾纹饰一样。
      玉带的纹饰主题是龙纹,辅纹变化是影响玉带排列的关键。前半部分(三台、桃形)纹饰是对称排列的,后半部分(铊尾、排方)的辅纹纹饰是根据辅弼的纹饰来变化的,左辅上半部纹饰是蝙蝠纹,右弼上半部纹饰是飞鸟纹,铊尾及排方的辅纹上半部就呈现左上角蝙蝠纹,右上角飞鸟纹。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现有的郑成功玉带丢失的是后部排方三块,具体形制为长方形,玉长6.5厘米至8.1厘米,宽5.8厘米,厚0.7厘米,玉为亮白色,器表光洁,单面透雕,饰以龙纹,雕工精细。正面刻外边框线,框内又雕一类似花菱形的内边框,花菱形框内雕一侧面龙。龙首较大,刻划的较为细致,圆目突起,双目之上阴刻的额头宛若横置的葫芦。上颚长而上翘,鼻子若猪鼻,十分突出。鼻头两侧有向前上方竖起的须,口部孔,以达到张口露齿的表现效果。双角未分叉,头顶有一绺发向斜上方飘。龙身细长如条带状,齿状鳍。龙身以交叉的阴线刻出鳞片,四肢较细,肘关节靠近龙爪,关节处有肘毛。爪部以钻打出三孔,象征性分出四爪,整体呈轮状。尾部似蛇尾。龙纹下方是海水江崖纹,海水呈弧状,阴线雕刻;江崖呈三角形,上面阴线刻划装饰。在外边框与花菱形框之间四角刻有花鸟纹,左上角刻蝙蝠纹,右上角刻飞鸟纹,左下角与右下角装饰折枝花纹。玉背面平滑,有四对牛鼻穿孔。
      此篇挫文,通过考究郑成功玉带,既可以让我们了解明代后期玉带的形制、数量、纹饰、雕刻工艺等,亦可以作为征集郑成功玉带遗失的部分构件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郑万进、郑惠聪.功盖千秋延平王郑成功.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99
      [2]周汛、高春明.中国服饰衣冠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235
      [3][清]张廷玉.明史志四十三舆服志三.鹭江出版社.2008:767
      [4]虞海燕.论考古出土的明代玉带之形制工艺.北京文博,2008(1)
      [5][明]张自烈.正字通.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158
      [6][明]方以智.通雅.鹭江出版社.2008:1257

    上一篇:郑成功走过的台南 下一篇:神说郑成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