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举义旗,另辟抗清阵地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02 属于:郑成功
  •   面对母亲被杀,国家被灭,再加上他的父亲郑芝又投降了清军并且被作为人质,悲痛和仇恨充满了郑成功的内心。在这样的形势下,郑成功没有被击倒,随 后,他就又一次勇举义旗,招揽贤才,以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因为他知道仅凭一人之力是难以成就大事的。在明朝的遗臣和天下的志士们都纷纷归附后,他又开始 看手于严明军纪,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很快郑军就成为一支可以和清军抗衡的军队。此时,清廷开始实施诱降的计划,但是,郑成功早已看穿这些,清廷的诱降计划 多次失败。

      郑成功厚葬了母亲,烧了儒服和庄园之后,走上了领导有志之士抗清的道路。其实,郑成功心里很清楚,自从与父亲决裂,分道扬 镳之后,自己不断受到各界有识之士的褒扬,他也是众望所归。这使他更有决心、更加自信成为群龙之首去完成时势赋予的重任。于是,他勇举抗清的大旗,并且差 人去把志同道合、立场坚定的叔父郑鸿逵、堂兄郑彩及甘辉、张进、朱益等人请来,商议今后的抗清复明的行动方向和目标。

      很快,那些有着 反清复明的共同志向的人士都相继赶到,比较有威望的就有几十人。看到这些有志之士,郑成功觉得报国仇家恨的时间不会太远了。他推心置腹地对众人说:"今天 请诸位来,是想议一议举旗大计。当前,鞑子悍然南侵,肆无忌惮,涂炭生灵。正值我们为国捐躯之时。既然诸位委我重任,那我就当仁不让,更不会贪生怕死,哪 怕面对的是刀山火海,我也会率先冲锋在前。只有消灭鞑子,方有出头之日。为此,还须各位畅所欲言,献计献策,各抒豪情。"

      听完郑成功 的一番话,众人无不动容。这个时候,郑成功的叔父郑鸿逵首先开口说:"愚叔甚感欣慰。有生之年目睹贤侄志向远大,愿为国毁家,匡扶社稷,并有文韬武略和驱 除满人的雄心壮志,愚叔感到莫大的鼓舞。虽为老骥,但愿驰骋侄儿之侧,决不落伍,心中唯有我大明江山,洒热血,抛头颅,一切不足惜……"郑彩见叔父郑鸿逵 率先倾吐了衷肠,颇受感动,于是也紧接着慷慨陈词:"堂弟高瞻远瞩,弃小家而顾天下,舍功名而尚武道,弃父勤王,唯明室至上,这种精神委实令我感佩!愚兄 虽不才,不能惊世骇人,但愿供驱使,永远追随,绝不回首。"此时,郑成功的徒弟甘辉也显得坐不安席,快人快语地立下誓言说:"佞臣倾覆国家,忠臣舍己挺身 而出。这种精神可歌可泣。我辈无能,没有惊天动地的大才,但也绝不坐视旁观,愿追随英雄,赴汤蹈火勇往直前,决不后退一步。鞑子一天不灭,鄙人一天不下沙 场;我将视为国尽忠、为明室守节、为百姓请命为天职。"

      这前面几位都是和郑成功有着深厚交情的人,他们都表了决心,这让郑成功感觉更 有信心和决心了。然而,郑成功知道,仅仅靠一腔激情是做不成大事的,他此时更需要有人来帮他出谋划策,以图长远。正当他在思忖之际,张进献策说:"兴兵抗 清,救亡图存,我张进责无旁贷。愿为举事成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唯我等几人难成大事。目下,招兵买当务之急,我愿担当此任。另外,已有的军队还 需要整编。同时,要把我们的治军宗旨向兄弟们说明白,能留者则留,不能留者就发路费,决不强求,强求的兵不是好兵,尤其郑家军更应该是王者之师,与他军有 不同之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早日完成大业,收复河山。"张进的一番话让郑成功担忧的问题迎刃而解了。他就是需要这样的人。听完后,郑成功连连称赞。

       经张进这么一点拨,在座的人思路就全被打开了。此时,坐在一旁的郑彩又接过话茬来说:"南澳一带岛屿有不少闲散军人,以国姓爷的威望树起义旗,相信他们 会闻风归附。因此,应预先作好收容的准备工作。另外,还须在沿海各大港口码头,建立营房,发动当地百姓参与,同时做好安抚工作,争取民心。还要大力宣传, 争取各方支持,疏通兵源渠道。"郑成功闻言大喜,当即表态,将全部家当献给义军,作为军饷。郑鸿逵也当即捐资数万银两,并表示愿亲自赴厦门漳州、潮州等 地联络旧部,劝他们顾全大局,一同参与举事。甘辉、张进表示愿负责筹备举旗事宜。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一切事情都按计划顺利实施,颇有成效。当时,郑成功驻 军所在的地方,当百姓听到国姓爷的复明大计之后,都纷纷前来献策。有一天,一个八旬老翁捋着银须,颤颤巍巍地来对郑成功说:"国姓爷,老朽祝贺你举旗马到 成功!举旗之日送你四个大字。你宜作黑色旗一面。"郑成功笑盈盈地打躬问:"请仙翁明示,哪四个大字?""弑父报国。"言讫,便不见老翁人影。郑成功甚觉 诡异,心想:莫非青天白日见鬼了不成?郑成功觉得这件事有些蹊跷,于是当叔父郑鸿逵联络旧部归来,报了喜讯,谓各部愿率军来助的时候,郑成功就将这件事情 原原本本告诉了叔父。叔父听了大喜,认为是天意。郑成功叫人做了一面黑旗,旗上绣着"弑父报国"四个大字,并决定在起义的那一天将这四个大字与义旗一同悬 挂在旗杆上。郑成功的此举立即招徕无数志士前来观瞻,看完之后,在场之人莫不赞叹郑成功大义灭亲的英雄气概,纷纷请求留在义军麾下做名士兵。真个是旗开得 胜,马到成功,义旗一举,应者云集。

      然而,尽管开局良好,郑成功也深深地知道,要想长久地与清军抗衡,仅仅靠这点军队是不行的。不仅 如此,盘踞在这小地方更是不行,还需要有更大的抗清的阵地,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大的胜算和希望。于是,经过商议,郑成功决定去南澳诸岛。因为在那里有他父 亲的旧部,有大量的舰只和商会,既是经营的理想商埠,又是军事要冲之地。名将黄廷坚、洪日庥、林久屿等将领,在郑芝龙降清时执意不从,率部占地为王。这个 时候,得知郑成功举起抗清大旗,号令天下,他们纷纷率部前来归附,愿在"弑父报国"的大旗下做马前卒。不仅如此,还有昔日弃甲归田的将士以及逃散的兵卒, 闻风后亦负枪荷刀纷纷赶来。一时间,归附者、投军者络绎不绝。数日之内云集在郑成功麾下的将士达数万之众。这种形势大大鼓舞、激奋了民心军心,连浙江巡抚 卢若腾,进士出身的社会贤达费宏富、南安缙绅施朗、明末大儒吴学究、军界名宿司马德仁等也陆续投于郑氏麾下。一时间,郑氏集团实力大增。于是,时人激赏: "成功振臂一高呼,天下英雄尽归附。"没过多久,各路人马聚集齐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