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文习武,自古英雄出少年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02 属于:郑成功
  •   郑成功回到父亲的身边后,感觉一切都是陌生的。他从异国海边的渔村,住进了泉州安平镇郑芝的豪华府第,从粗茶淡饭、无所拘束的朴素生活,到锦衣玉食、婢仆成群的富贵享受。起初,年幼的郑成功还颇感不自在。

       此时,在父亲的驻地里,没有人再叫他福松,而是都叫他郑森。这虽然只是一个名字的改变,却让他有着很深的感触,因为母亲不在他身边了。初到安平城,郑成 功大开眼界。以前,他生活的地方是很闭塞的,没有见过什么大的场面,也从未见到过像这样的大城、楼房。此时见到这些,让他感觉很新鲜。城西是海门,江上摆 满了战舰、商船,桅杆上飘着"郑"字号旗。船、军队、楼房、商店……这一切都是郑家的。不仅如此,在这个驻地里,所有的人都知道他是郑芝龙的大公子,以后 就会是他们的头。于是,不管他走到哪里,都受到人们的尊重。

      郑成功常把学到的知识讲给同学们听,什么姜太公辅佐武王伐纣、孙武吴宫教 战、荆轲刺秦王等动人心弦的故事,他都慢条斯理、一套一套地讲给大家听。他爱读书,但并不天天埋在书堆里,他还不时地舞枪弄棒,更愿意了解书房以外的广阔 世界。所以,一有机会,他就跑到海边,跑到那些挂着"郑"字旗号的兵船上去。"那么多水兵,那么多战船,都是郑家的?"

      他看到后,心 里开始有些茫然,慢慢地也就意识到郑家的家族和父亲的势力可真不小呢!水兵们见他,就称"森舍"(森,是他的名字;舍,是公子的意思),还向他行礼,他觉 得自己仿佛也是这个队伍的一员一样。他最爱听水兵们给他讲述海上生活和大风大浪里与海盗搏斗的战斗故事。他特别羡慕那些身着盔甲、腰悬大刀的将士,一看到 他们就联想到岳飞文天祥等英雄豪杰的气概,随之而憧憬着自己未来的作为。这让郑森(郑成功)有一种很兴奋的感觉,对母亲的思念慢慢的都转化为了他进步的 动力,他要在这里有一番作为,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

      分别了7年才见到自己的儿子,郑芝龙一方面感到非常的高兴,另一方面他也感到很内 疚。于是,在后来的时间里,他对郑森(郑成功)是关爱有加。郑芝龙很喜爱郑成功,不仅因为郑成功具有像他一样的容貌气质,也为了远在日本他所思念的田川惠 子。能照顾好郑成功,也或多或少地补偿了对田川惠子的歉意,毕竟,他还未尽到做丈夫的责任。为培养郑成功成材,郑芝龙花重金聘请了一位很有学问的老学究做 他的老师,教他读书识字。在郑芝龙心中,对儿子成名抱着极大的期望,为了栽培他,专门聘请最好的老师来教书。

      郑成功的少年时代,正值 明王朝土崩瓦解的时候,国事越来越混乱。而他的老师也是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士,在授业的同时也常常拿英雄志士的篇让郑成功学习,以期郑成功能成为济世的英 雄。老师给他讲矢志兴吴、舍身力谏的伍员,高节不屈、海岛传声的田横,危言深论、激浊扬清的范滂,闻起舞、击楫中流的祖逖,忠勇无敌、名垂千秋的杨业, 三呼渡河、壮心未已的宗泽,尽忠报国、心昭日月的岳飞,法天不息、正气浩然的文天祥……这些忠肝义胆、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志士英豪,都给郑成功很深的印 象,燃起了他要做一代英豪的雄心。尤其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郑成功的心灵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在学习知识和做人的道理的同时,每到晚上,郑成功也总是一个人思念远在平户的母亲。离开的时间越长,他对母亲的思念越盛,这些心绪常使郑成功辗转难眠。他时常凝视东边的天空,思念着大海那边的母亲。这种思母痴情,常引出他的叔父和弟弟的笑语。

       有一次,郑成功和父亲一起到集市上玩,走到一个相面先生的摊前。此时,相面先生见到少年郑成功时,就认为他是"济世之雄才,岂止是科举中人?"想到成功 日后将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郑芝龙非常的高兴。当时就给了那位先生双倍的价钱。郑成功回到父亲身边,宠爱他的不仅有父亲,还有他的叔叔郑鸿逵。他的叔叔是 最疼他的人了,而且逢人便说:"这是我们家的千里!"这些让郑成功慢慢有了家的感觉。

      郑成功一直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人,他平时最喜欢读的书是《春秋》和《孙子兵法》,这两部书对他一生的影响极大。《春秋》赋予他忠君爱国的思想,而《孙子兵法》则给他受用终生的军事才能。

       郑成功酷爱读书,但是他从不死读书,也不读死书。郑成功天赋聪明,涉猎广泛,勤奋刻苦,8岁时会背诵"四书五经",10岁能写八股文。12岁时,老师曾 以"洒扫应对进退"为题命他作文,他在文章中写道:"汤武之征诛,一洒扫也;之揖让,一进退应对也"。文章的意境开豁、新奇,使老师感叹不已,大赞郑 成功是"天下奇才"。文由心动,郑成功小小年纪就能说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自可见他的敏锐才思和汤武胸怀。

      看到儿子这样好 学,郑芝龙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欣慰。郑芝龙年轻时,不肯好好读书,老来才深感才学贫乏,如今他把求取功名的希望全都寄托在了儿子的身上。郑成功果然不负父 望,于崇祯十一年(1638),也就是他15岁这一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南安县学生员。从此以后,他果然如父亲所希望的那样: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 断地显示出自己的聪明和才华来。郑成功除了读书之外,对骑马射箭也很感兴趣。他希望自己文武双全,所以用在练习剑法和骑射的时间很多,这为他在日后漫长的 戎马生涯中打下了极为雄厚的基础。

      在这样优越的环境中,郑成功学习非常刻苦,有的时候竟然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这些让郑芝龙感到非常 的满足。曾经有一次,郑芝龙在幕僚宾友的陪同下,乘大船在五马江上游览。而此时的郑成功独自在一个角落里潜心读书。郑芝龙走了过去。郑成功见到父亲来了, 便对父亲行了礼。郑芝龙对郑成功抱着非常大的期望,希望他将来能继承自己的事业,见他在学习非常高兴。船帆升了起来,风儿将帆鼓得满满的,船像一支离弦的 箭似的向前飞驶。郑芝龙想考考自己的宝贝儿子,便对郑成功说:"森儿,我这儿有个对子,是一位老先生教我的,你对对看。"郑成功说:"请父亲出上联。" "你看对面那只舢板,尽管渔民拼命摇橹,可怎么也没我们快,所以我认为:‘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郑成功听完后很快就明白过来了。他知道父亲这个上联 是语带双关,表面上在说"橹帆"实际上"橹速"是隐喻周瑜的谋士鲁肃,"帆快"是隐喻刘邦的参将樊哙。郑芝龙的意思就是说"文官不如武官,所以,要想对好 这个下联,不仅要找到两个历史人物,还要利用谐音,这个对联看来不容易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