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应星的故事:漂洋过海的影响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04 属于:宋应星

  •    宋应星的科技著作《天工开物》是适应17世纪时代社会实践需要而写的,出版后很快产生社会效益。1638年陈弘绪任山西晋州知州时,以《佳兵》章所载 威力强大的火器"万人敌"击退清兵攻城,振奋了广大明军的士气,这种武器当时曾被推广。1637—1641年涂绍奎任广西左布政使时,借宋应星出书所记发 展当地产业。明末桐城学者方以智写《物理小识》(1643)时,很多地方参引《天工开物》,将宋应星亲切称为"宋奉新"。然而这部书刊行后七年即遭明亡, 社会的动乱影响了它及时发挥更大的作用。明末时福建刻书商杨素卿(1604—1681)得此书后拟翻刻再版,但制版过程中遭国变,入清后对书中个别文字稍 作改动,于顺治年间(1644—1661)出版,此版称为杨素卿本或杨本,这时宋应星在世。由于杨本是坊刻本,通过商业渠道很快销往全国各地,促进它在清 代的流通。清初康熙年间,1706年翰林院编修陈梦雷(1651—1741)奉帝命编3600卷《威信图书汇编》,后由户部尚书蒋廷锡(1669— 1732)率众续编,1726年成万卷,易名为《古今图书集成》。在这部官修巨型百科全书中转引了《天工开物》所有内容及插图。1737年,军机大臣鄂尔 泰(1677—1748)主编的大型农书《授时通考》(78卷)也收录了宋应星书有关内容。由于这两部官书在各国范围内发行,使宋应星科学著作为很多人所 了解。

      但1773年清高宗诏设"四库全书馆"编《四库全书》,命各省访书送京师以资收录,同时也借机在全国实行图书大审查,在江西采 进的书中发现宋应昇《方玉堂全集》有反清思想,遂列为"禁书"被焚毁。宋应星的《野议》、《天工开物》等书都有反清思想,因而虽然是科技著作,也被 1782年完成的10亿字的巨型丛书《四库全书》所拒载。从此《天工开物》一度遭到厄运,直到清末不曾再版,这是乾隆帝摧残科学文化逆行的后果。具有讽刺 意义的是,正当此书在国内受到冷遇时,却漂洋过海在国外受到格外欢迎并产生广泛影响。1687年它由中国商船运到日本国,首先引起本草学家贝原笃信(字益 轩,1630—1714)的注意。他在其《花谱》(1694)、《菜谱》(1704)及《大和本草》(1708)等书中提到并引用了《天工开物》。18世 纪以后,该书涂本、杨本与《本草纲目》等书一道,一批批运到日本长崎港,再转运各地,被一些大图书馆和私人所收藏,同时还出现各种手抄本。继贝原氏之后, 伊藤长胤(1670—1736)《名物六帖》(1726)、新井君美(号白石,1657—1725)《本朝军器考》(1736)和平贺国伦(号鸠 溪,1728—1779)《物类品骘》(1763)等书都引用了《天工开物》。单靠从中国进口的原版书和手抄本已满足不了广大读者的需要,因此1771年 (日本明和八年,清乾隆四十六年)大阪书店菅生堂出版了翻刻本,通称菅生堂本或菅本。这是《天工开物》在国外最早出版的版本。它在中文原文中加了日文旁注 及标点,以便日本读者阅读,称为"训点"。施训点的是备前(今冈山县)的学者江田益英,书首有大阪学者都贺庭钟用中文写的序,序中介绍该书研究的内容,称 赞宋应星涉猎范围之广,认为其书有利于民生日用。

      1830年菅本又再次大量重印,很快就成为江户时代(1608—1868)日本学者 广为引用的重要读物,促进了日本产业和学术研究的发展。这一时期木村青竹《新 纸谱》(1777)、木村又助《砂糖制作记》(1797)这类重要的日本早 期技术书,都是在宋应星影响下问世的。19世纪以后,引用他著作的人更多,如增田纲(?—1821)《鼓铜图灵》(1801)、曾槃(字占春,1758— 1834)《成形图说》(1804)小野职张(字兰山,1729—1810)《本草纲目启蒙》(1806)佐藤信渊(1769—1850)《山相秘录》 (1827)宇田川榕(1748—1846)《舍密开宗》(1837)等科学书都以《天工开物》为参考,其中佐藤信渊是多才多艺的学者和思想家,曾周游日 本各地,倡"经世济民"之说,著作达40种。他除介绍宋应星的技术知识外,还发展天工开物思想,倡"开物之学"。在其《经济要录》(1827)中说:"夫 开物者,乃经营国土,开发物产,富饶宇内,养育人民之业者也。"他还劝主国土者要勤于政事,讲求经济之学,究明开物之法,开发自然资源,不要旷废天工。一 时间"开物之学"和"开物思想"构成日本的一种社会思潮,显然是受了宋应星思想的影响。20世纪以来宋应星的书继续受到日本学术界重视,1943年科学史 家三枝张音(1898—1963)发表《天工开物之研究》一书,包括菅本影印、校勘、注释和专题研究论文。三枝氏认为宋应星的这部书是中国和东方有代表性 的技术书,其讨论范围既全又广,是无与伦比的优秀著作。他还说欧洲的技术只记述某个单项专业技术,还没有像《天工开物》那样全面论述工农业各方面的技术 书,而天工开物思想更是中国人特有的世界观,为欧洲所缺乏。1952年京都大学薮内清教授更将此书全文译成现代日本语并加了注释。1969年发行新版,从 此以后这部书多次重印,一直成为经久不衰的畅销读物,受日本各界的喜爱。

      宋应星的书还在18世纪传到朝鲜,藏于李朝(1392— 1910)后期王廷图书馆奎章阁和私人手中,成为朝野重视的书,尤其是被当时实学派学者所看重。1780年出访中国的朴趾源(1737—1850)所著 《热河日记》(1783)被认为是实学百科全书,其中《车制》写道:"中国灌田用的家具有尾车、龙滑车、恒升车、玉衡车,……都载在《远西奇器图说》、 康熙帝御制《耕织图》中,有关文字则见于《天工开物》、《农政全书》。有心人可将这些书取来仔细研究,则我们朝鲜百姓贫困劳累欲死的状况或可有救。"继此 之后,进士出身的朝鲜内阁大臣徐有榘(字准平,1764—1845)《林园经济十六志》,是有关自然经济和博物学的大型著作,引用845种中国与朝鲜古 书,其中包括《天工开物》、《本草纲目》等书。对《天工开物》研究得最深、引用得最多的是实学派科学家李圭景(号五洲,1788—1862)。他的《五洲 书种考辨》(1834)是一科学著作,分火器及博物篇;而《五洲衍文长笺散稿》(约1867)是笔记式的百科著作,共60卷,对1434项事物源流作了考 释。他大量引用《天工开物》时,还写了感受。如卷18《布针辩证说》引《锤锻》章论布针制造技术后指出,铁针虽小,却为缝制衣服所必需,朝鲜用针都由中国 供应。李圭景主张按宋应星所述由朝鲜工匠自制,因万一政局变化、贸易阻塞,本国将无针可用,必得用更多资金从日本进口。他说本国工匠只图虚欲而不肯制造利 少的细针,并不是不能制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