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打压异己,六亲不认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07 属于:李鸿章
  •   李鸿章推行卖国政策,屈外求和,以便稳定大清江山和自己的权位,但必然与正直、爱国的人士发生冲突,而李鸿章却凭借手中的权力硬是把自己老师的爱子排挤、打击致死,与左宗棠在一系列问题上也是针锋相对,斗争激烈,无奈旗鼓相当,还好,尚未兵戎相见。

      1.不念师情,扼杀后起之秀

       曾纪泽是勇毅侯曾国藩的长子。曾国藩历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曾纪泽随侍乃父,对中外交涉时有所闻,感触甚深。1872年 3月,曾国藩去世,曾纪泽在籍守制,抛弃其父理学、古文的衣钵,转而自学英语。"久之,亦稍解英国语言文字"。想不到自学英语,竟奠定了他一生事业的基 础。1878年(光绪四年)承袭侯封,翌年"奉旨赏戴花翎",接替郭嵩焘为驻英、法公使。旋补太常寺少卿。1880年奉命兼充驻俄公使,赴俄重开谈判。经 过反复辩论,否定了崇厚签定的丧权辱国的《里瓦几亚条约》,收回了伊犁地区及特克斯河流域,声誉鹊起。在中法战争中,始终站在爱国立场上,主张抵抗法国侵 略,反对李鸿章投降卖国,1884年被撤去驻法公使职务。

      曾纪泽出国充当驻外使节后,受到欧风美雨的熏陶,逐渐向改良派转化。他以改 良派的爱国精神注入外交活动,他的政治、外交方针,与曾国藩、李鸿章的"内安外攘"是背道而驰的。难怪曾纪泽一生的政治、外交活动,不可避免地要与隐持朝 廷外交大权的李鸿章发生矛盾斗争,而受到李鸿章的排挤打击。

      (1)一个爱国,一个卖国

      曾纪泽自小受曾国藩的教育,资质颖悟,理学、古文颇具根基,俨然是曾国藩的传人,其学问道德,与李鸿章是一个模子里浇铸出来的。1878年9月,曾纪泽赴英、法就任公使时,两后召见于养心殿,有一段对话深堪玩味:

      西太后问:"办洋务(这里指办外交—笔者)甚不容易。闻福建又有焚毁教堂之案,将来必有淘气。"

      曾对:"办洋务难处在外国人不讲理,中国人不明事势。"

      西太后问:"这些人明白理的少,你替国家办这等事,将来这些人必然有骂你的时候,你却要任劳任怨。"

      曾对:"臣从前读书到事君能致其身一语,以为人臣忠则尽命,是到了极外。现近来时势,见得中外交涉事件,有时须看得性命尚在第二层,竟须拼得将声名看得不要紧,方能替国家保全大局。"

      这段对话,说明曾纪泽深受理学绝对忠君思想的影响。同时,西太后等希望曾纪泽将来办理屈辱外交,力保清朝苟且偷安的"和局",即使朝野舆论责骂,也要"任劳任怨"。

       曾纪泽出使英法,从霉烂的封建气氛中走进了资本主义的新奇世界,在西方思想的影响下,他的思想开始变化了:首先,他能从世界一盘棋盱衡中国形势,反对顽 固派的闭关政策,主张对外通商开放。他说:"中西通商互市,交际旁午,开千古未曾有之局,盖天运使然,中国不能闭门而不纳,束手而不问,亦已明矣"。第 二,开始接触、探索西方各国政治制度,当他阅读到西方各国"或为君主,或为民主,或者君民共主之国,其定法(意为立法——笔者)、执法(意谓行政)、审法 (意为司法)之权(指三权分立——笔者),分而任之,不责于一身,权不相侵,故其政事纲举目张,粲然可观","故近今百年西人之富,不专在机器之创兴,而 其要领在保护商会善法美政昭然可举"。当他接触到这些新思想,不以为怪,反而抄录而"存之"。所以,1880年3月,他在伦敦致书友朋说:"纪泽自履欧 洲,目睹远人政教之有绪,富强之有本,艳羡之极,愤懑随之。然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属而和者几人?只能向深山穷谷中一唱三叹焉耳"。在这里,明显流露出他 对旧制度的不满,艳羡西法之心,跃然纸上。从他后来的外交实践表明他关心国家、民族利益,是以充满着爱国热情的改良派姿态,投入外交斗争的。第三,开始接 触、研究国际风云,知道英、德、法国相互间矛盾斗争的过去与现在,他说:自从普法战争后,"法人以破国之仇,上下一心,卧薪尝胆,以思雪耻",无形中受到 了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与此同时,他学习了国际公法等,拓宽了他的视野,有助于他的外交事业。

      曾纪泽的思想如此,而李鸿章的思想则与 曾纪泽的思想南辕北辙。李鸿章承袭了曾国藩"内安外攘"思想的衣钵,强调"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在军事上,他是唯武器论者, 在《筹议海防折》中说:西方列强"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营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因之,在外交上,他始终主张妥协求和,但是,如果与外国开仗"暂胜必终败",与其开仗于先,失败于后,何如妥协求和。他曾直言不讳地说:"当今中外交涉频 繁,彼族恃强要挟,在皆可生衅",这是"自有洋务以来,迭次办结之案,无非委曲将就"的根本原因,李鸿章的外交方针是不顾国家、民族的利益,主要以领土主 权换取屈辱的和平。这完全符合了西太后、满州贵族以及没落的大买办、大地主、大官僚苟且偷生的要求。曾纪泽的爱国思想如此,而李鸿章的卖国思想如彼,不问 可知,曾纪泽在进行爱国外交斗争时,必然要受到李鸿章的压制、打击。

      (2)废除"崇约"上的分歧

      在要不要收复新疆的问题上,李鸿章反对大学士陕甘总督左宗棠出兵讨伐盘踞南疆的阿古柏匪帮,收复南疆,恢复故土。

       1865年,浩罕军事头目阿古柏,乘新疆多事之秋,率军侵入喀什噶尔,继而掩有南疆,悍然建立"哲德沙尔汗国",伪称为王,与英、俄互派使节,订立《喀 什噶尔条约》,出卖中国新疆权益。1870年又出兵侵占乌鲁木齐等北疆要邑。阿古柏匪帮成为英、俄帝国主义肢解祖国新疆的工具。1871年沙俄帝国主义出 兵侵占伊犁,至此,新疆几乎沦为异域。

      1873年新疆与内地的通道重开。大学士、陕甘总督左宗棠整军经武,筹组西征军,准备出兵讨伐 阿古柏匪帮。1874年11月,李鸿章冒天下之大不韪,提出解散西征军,停止讨伐阿古柏匪帮,放弃新疆,移西征军饷作海防经费。翌年4月,左宗棠针对李鸿 章的卖国论点,逐条驳斥。在这场"塞防"与"海防"、爱国与卖国之争中,左的理长,赢得了胜利。他指挥西征军出兵新疆,从1876年到1878年的二年多 时间内,全歼阿古柏匪帮,为祖国补缀山河,收拾金瓯一片。左宗棠收复乌鲁木齐与南疆,西征军在新疆站稳了脚跟,他及时向总理衙门提出收回伊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