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批示保护袁崇焕祠墓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02 属于:袁崇焕

  •   新中国成立后,很多党外民主人士都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努力献言献策。1952年北京市内规划建设,大规模组织迁坟出城,当时,位于北京市崇文区东花市斜街的袁崇焕祠墓也被纳入迁坟范围。叶恭绰等四位先生闻讯联名上书毛泽东,请求保护袁崇焕祠墓,根据毛泽东的批示,袁崇焕祠墓得以保留。
      袁崇焕(1584―1630)为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是明末抗击后金、保卫山海关和北京的著名将领,战功卓著。后因崇祯皇帝听信谗言,被冤杀,成为千古奇冤。明末袁崇焕之死是继南宋将领岳飞含冤受害之后的又一桩著名冤案。袁崇焕殉难后,京城百姓广受蒙蔽,指忠为奸,唯有袁崇焕的部下佘姓义士冒死偷出其头颅,掩埋在自家后院,自此,余家世代为袁崇焕守墓,这块基地位于北京崇文区广渠门内,人称广东义园。
      南明永历年间,朝廷为袁崇焕昭雪。清乾隆年间修《明史》,袁崇焕被诬蔑的冤情真相大白于天下。袁崇焕墓得以崇饰,余家人义举受到世人推崇。袁崇焕以他的大略奇功,爱国精神,备受世人尊敬。后人为纪念袁崇焕,先后修建了祠和庙。其庙位于崇文区东南部潭公园东湖畔,约建于清代初期,俗称余家馆。祠堂正房5间,前廊两端及室内墙上嵌有李济深撰《重修明督师袁崇焕祠墓碑》等石刻。祠堂后即为袁崇焕墓。原有坟丘高约2米,墓前立有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湖南巡抚吴荣光题写的“明袁大将军之墓”石碑及石供桌。墓地周围以砖砌花墙,种植四季常青的松柏。现存墓碑和墙上的部分石刻。
      叶恭绰(1881―1968),字誉,广东番禺人,爱国民主人士。建国后,曾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北京中国画院院长。李济深(1885―1959),字任潮,广西苍梧人。1948年起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新中国建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柳亚子(1887―1958),江苏吴江人,坚定的民主主义者,人。早年加入同盟会。曾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1944年在重庆加入中国民主同盟。章士钊(1881―1973),字行严,湖南长沙人。新中国建立后,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
      叶恭绰等四位先生给毛泽东的信,全文只用了不到二百字,言简意赅,不但把事情的缘由、重要性说得一清二楚,而且还联系了当时的形势:“兹当提倡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之际”,时逢抗美援朝战争,突出了保留袁祟焕祠、墓的政治意义,这封信共有4页,原文现珍藏在中央档案馆。信是通过邮政传递的,信封上写:“本京人民政府毛主席勋启李上1952.5.14。”邮票上邮戳的日期是5月14日12时,收到的邮戳是5月14日15时。信的内容如下:
      “主席赐鉴,兹有陈者北京市府因计划关系将城内各义冢饬迁出城,其中广东新旧两义园有前明蓟辽督师袁崇焕遗墓和祠宇,历见载籍,数百年来祭扫不绝,明末满洲久为边患,能捍御者以袁崇焕为最……兹当提倡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之际,拟乞饬所司于该两处袁崇焕祠墓特予保全,并加崇饰,以资观感,不胜企幸,谨致崇礼。”
      毛泽东接到信后,当即指示北京市市长彭真同志“查明处理”。1952年5月16日,毛泽东在信纸的左上角空白处的批示:“请彭真同志查明处理。我意如无大碍,袁崇焕祠墓应予保存。”经毛泽东主席批示,此信很快由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转送给彭真同志处理。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的公文:“彭真同志:转上主席批示请您处理的信一件,请收阅。”
      1952年5月25日,毛泽东又复信叶恭绰:
      “誉虎先生:
      数月前接读惠书,并附萨镇冰先生所作诗一首,不久又接读大作二首,均极感谢。萨先生现已作古,其所作诗已成纪念品,兹付还,请予保存。近日又接到先生等四人来信,说明末爱国领袖人物袁崇焕祠庙事,已告彭真市长,如无大碍,应予保存。此事嗣后请与彭市长接洽为荷。顺致敬意”
      袁崇焕祠墓在毛泽东主席和彭真同志关怀下,很快便修复了,每逢清明时节,前去祭扫的人络绎不绝,其中有很多知名人士,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也曾亲临吊唁。因此,在当时北京城内大规模迁坟的背景下,这处遗墓非但没有迁走,还得到了政府的修缮。1989年北京市政协常委蒋建国等民革界委员联名提出《建议修复明末民族英雄袁崇焕祠墓对社会开放》的提案。北京市文物局于1991年第十一届亚运会前拨专款40万元,修复袁崇焕墓地。为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1992年清明期间北京市政协邀请各界人士凭吊袁崇焕,此后每年清明时节都有中小学生和海外华人前来祭祀。现在,袁崇焕祠及墓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