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怎么死的?凌迟而死最可悲
袁崇焕
"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浸宝刀头。杖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这是明末著名将领袁崇焕的遗诗。
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他曾任福建延平县的知县,他喜欢谈兵,关心国家关塞军事,每每遇见退役将卒,总要虚心求教。经多年钻研,军事上很有造诣。在明朝受后金挑衅之时,御史侯洵全力推荐袁崇焕,袁被破格提拔为兵部佥事,监军关外。
在关外镇守宁远时,袁崇焕重创努尔哈赤,阻止了后金的进军势头,后来又在锦州挫败皇太极。两战得胜,扭转了明朝在关外的危局。因而他闻名朝野,成了明与后金的瞩目人物。
皇太极攻锦州时,损兵折将。激战中明军差一点砍伤他的坐骑,险些丧命,不得不垂头丧气而归。由于亲身领教了袁崇焕的厉害,皇太极决定拔掉这个"眼中钉"。为达此目的,他与范文程谋划出一套连环计。
第一步:用"调虎离山"之计,把袁崇焕从宁远"调"到京师,为后金兵攻打山海关铺平道路。
天聪三年(公元1629年)十月,皇太极亲率10万大军,以熟悉道路的蒙古喀喇沁部台吉布尔葛做向导,浩浩荡荡开出沈阳向西北行军,经彰武进入今蒙古科尔沁地,至青城扎营。在这里兵分三路,绕道远征,突袭明朝京畿。
左路大军,由阿济格等人指挥,由龙井关入长城,取汉儿庄,会师遵化;右翼大军,由岳托等人指挥,从大安口突入,取马关峪,合军围遵化;中路大军,由皇太极亲自统领,从洪山口进关,吃掉潘家口明军,与左翼、右翼两路会师遵化城,然后西进,兵临京城。
十月二十四日,大军到达老河,然后兵分三路进发。不几日,便攻下马关峪、洪山口、大安口诸城,重兵合围遵化。山海关总兵赵率教闻警急驰入援,与后金兵激战失败,被斩于马下。遵化城陷,巡抚王元雅上吊自杀。
皇太极仅留兵800守遵化,亲率主力逼向北京。京城告急,袁崇焕离开宁远,率领5000精兵,马不停蹄,西进驰援,于十一月九日进驻蓟州。而后金大军三日后才抵达蓟州之东。皇太极当机立断,不与袁崇焕正面交锋,绕道西进,十五日到通州,兵临京城城下。
袁崇焕兵到蓟州,未能阻挡后金兵前进,朝野纷纷指责他有投降后金之嫌。崇祯皇帝朱由检本来对袁崇焕不太放心,这时更担心他通敌纵兵,故命令袁军在蓟州待命,不准西进,惟恐他借靖难之名,引后金兵入京师。
第二步:皇太极探得北京城内舆论哗然,"崇焕招敌"之说四起,见时机成熟,开始实施第二步计划。后金兵十一月二十日,抵达德胜门,陈兵城外,按兵不动,欲待袁崇焕入京以后再见机行事。
朱由检担心袁崇焕投降后金,于是召他入京,名为商议军机。袁崇焕入京后,朱由检几次召见,并给他优厚赏赐,可就是不准他的部队进城休息。袁崇焕没有办 法,只得靠自己的几千精兵,在广渠门外布阵固守,待自己的后续部队前来。皇太极见袁崇焕兵少,想一举全歼袁部,在广渠门外激战6小时,袁部阵地岿然不动。
第三步:天聪四年正月中旬,皇太极亲到袁部阵前视察,见阵坚难破,又听到从京城内回来的哨探说袁崇焕已完全失去朝廷的信任,城内百姓对他骂声一片,便决定开始他的借崇祯皇帝的钢刀去斩袁崇焕之首的计划。
事情这样的,皇太极入关之后,在征战中曾俘获过两名明太监,这回在撤退途中,便密令监守太监的副将高鸿中、参将鲍承先等人,在靠近太监睡觉的地方,故作 耳语说:"撤兵是可汗的大计啊!不久前,见皇上单骑到袁巡抚阵前,跟袁巡抚派出的两人谈了很长时间。袁巡抚跟咱有密约,事情马上就可以办成了。"
高鸿中与鲍承先伪装得十分巧妙,两个太监听得一清二楚,句句记在心里,根本没看出这是设好的圈套。不久,又故意让一个姓杨的太监逃脱。杨太监逃回京城, 立即向朱由检皇帝报告了袁崇焕"密约通敌"的情况。朱由检对此坚信不疑,当即召见袁崇焕及满桂、祖大寿等将领,借口商议军饷大事,想扣住袁崇焕。袁崇焕不 知其中之故,按时赴会。会上,朱由检当众质问袁崇焕杀毛文龙,与后金议和以及擅自带部队返金之事。袁崇焕对突如其来的责问,一时无法分辩清楚。朱由检便断 定袁崇焕纵敌进京,威迫朝廷订立城下之盟,已构成叛国大罪,于是,命令锦衣卫将袁崇焕逮捕,投入监狱。
袁崇焕被下狱后,将士痛哭不 已,众兵也大骂不止。半年之中,官吏有直谏抗疏的,有申辩得罪的,还有请以身代死的。原任蓟辽经略孙承宗对袁崇焕非常了解和器重,也写诗鸣不平:"东江千 古英雄手,泪洒皇龙半不平。"但朝廷却不予答理。而身陷囹圄的袁崇焕,还亲笔写信劝部下安心抗敌。夏天,孙、袁旧部将后金军赶出了长城。朱由检也不得不 说:"守辽非袁蛮子不可。"然而,那个"阳托严正之名,阴行妒嫉之私"的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的温体仁,却收买了袁崇焕的部将谢尚文造了伪证,诬陷袁崇焕 通敌。朱由检下令将袁崇焕凌迟处死,一个保明的大将,受冤而死,明朝怎么不会灭亡呢?
上一篇:第十六章 横遭反间
下一篇:从岳飞到袁崇焕看历史的偶然与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