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岳飞到袁崇焕看历史的偶然与必然
[关键词]偶然;必然;民族政策;影响
引言
满(女真)族,作为中国境内的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有着一支独秀的特殊地位,它是唯一一个先后两次入主中原,建立长达百年的封建王朝的少数民族。也是唯一一个真正从东北兴起并发展壮大并建立封建国家的民族。但是作为一个相对于汉族的落后民族,满(女真)族在它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随着扩张版图和处理事务的复杂化程度不断加深,它对待其他民族的政策也发生着变化,但是变化不是完全主动的,有时候也是受到外界的刺激而产生的被动的变化。
一、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我们先看一下岳飞。公元1122年,童贯被辽军击败,年仅20岁的岳飞应征入伍成为了一名“敢战士”从此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史书记载:“真定府路安抚使刘募敢战士备胡,先臣首应募。一见,大奇之,使为小队长。”(1)公元1127年金兵攻克北宋都城,俘虏了徽钦二帝,史称“靖康之耻”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继位,史称南宋高宗,时年25岁的岳飞上千言书以表忠心,却换来“小臣越职,非所宜言”的批示开除军籍。但岳飞报国之心不灭,又转投宗泽帐下,经过十余年的打拼,终于集结北方起义军组成了当时著名的“岳家军”。岳飞先后两次北伐,收复大片失地,又攻打由金人扶持的伪齐政权,取得大胜,公元1140年,完颜兀术发动政变,掌握了当时金朝军政大权,发兵大举攻宋。宋高宗不得已派人请回因反对和议而在鄂州备战三年的岳飞。岳飞立即出兵,配合韩世忠等诸将将金兵主力渐渐包围在汴京四周的地区内。当时完颜兀术得知岳飞所在的郾城兵力空虚,果断派出王牌部队“铁浮屠”意图消灭岳家军的指挥中枢,不想被岳云等大破“拐子马”。郾城大捷后,岳家军乘胜追击大破十万金兵,一直打到开封四十五里的朱仙镇,完颜兀术落荒而逃,准备撤出开封北渡黄河。
再看袁崇焕。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时年三十六岁的袁崇焕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邵武知县。而这一年,远在辽东的努尔哈赤率领八旗铁骑,击溃了明朝的十万大军,史称“萨尔浒大战”彻底改变了辽东地区的攻守。“萨尔浒一战,使明之国势益削,我之武烈益扬,遂乃克辽东,取沈阳,王基开,帝业定。”(2)因为当时明朝在编只能有20位总兵官,到天启2年(1622年),15位已经战死辽东,这时刚刚调任兵部司方主事的袁崇焕却单骑阅塞请缨出关。史书载:“时广宁失守,王化贞与熊廷弼逃归,画山海关为守。京师各官,言及辽事,皆不敢任。”(3)袁崇焕出关后驻扎在宁远,得到了当时的帝师孙承宗的大力支持,打造了一条从锦州到山海关的防线,努尔哈赤因此整整四年不敢轻举妄动。“自承宗出镇,关门息警,中朝宴然,不复以边事为虑矣。”(4)但是由于明朝后期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作乱,排挤了孙承宗,改任对战争一窍不通的高第经略辽东,辽东形势急转直下,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立刻尽起八旗之兵誓要攻破山海关。袁崇焕临阵抗命,没有理会高第的撤退命令,独自率领八千士兵守卫当时的塞外孤城宁远。凭借着优秀的指挥才能和先进的西洋火炮,大败努尔哈赤。“帝自二十五岁征伐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惟宁远一城不下,遂大怀忿恨而回。”(5)初出茅庐的袁崇焕一战而胜纵横沙场四十四年未尝败绩的努尔哈赤,使当时的辽东形势为之一震,袁崇焕也因此成为了辽东巡抚而努尔哈赤也在宁远大战后不久病死。原本以为可以缓过一口气的明朝却迎来了后金继任大汉皇太极发起的战争。皇太极先是在1627年正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朝鲜,一直打到平壤城下,逼迫朝鲜国王签订合约,再是迅速出兵包围锦州,攻打宁远,但是相比上次孤军奋战来说,这次袁崇焕有充分的砝码来和皇太极周璇。经过几轮激战,皇太极被迫撤退。“攻锦州城南隅,因城壕深阔,难以骤拔。时值溽暑,天气炎蒸,上悯念士卒,乃引还。”(6)当然这是很体面的说法。旧满洲老档的记载比较直接“此次攻打时,兵士死亡很多,大军遂还。”(7)袁崇焕和孙承宗苦心经营的关宁锦防线初见成效,正应了袁崇焕离京时写下的那首《边中送别》:
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浸宝刀头。
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
杖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
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
以上两个史实都发生在满(女真)族政权的新生时期,按照历史的发展规律来说,一个新生的民族政权亦或是新生统治阶层,但是同样的一个民族的政权,同样是兴起的上升时期,却同样的遭到了一股逆流,虽然说时代与英雄向来是争论不休的内容,但是这个逆流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下面将要分开来说。
二、危难之中力挽狂澜的原因
我们还是先来看岳飞时期,当时已经灭亡辽国的金政权,依然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兴盛时期,在整个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并不处于相对先进的一环,而金太祖完颜阿骨打自打建国之时便确定了“不改易旧俗的方针”继任者金太宗也曾经有过:“其余事无大小,一依本朝旧制”(8)的说法,说的就是奴隶制。据史书记载:“天会时掠致宋国男妇不下二十万,能执工艺自食力者,颇足自存。富戚子弟,降为奴隶,执引牧马”。(9)贼之来虽有少钞掠而不杀害人民,比去过所皆残破,其所得汉人并削发使控马荷担,得妇女好者掠去,老丑者杀之,自京师至黄河数百里间井里萧然,无复烟蔼,尸骸之属不可胜数。(10)许多宋朝的被俘奴隶被“驱致夏国易马,以十易一,有卖高丽,蒙古为奴,人二金。”(11)这是在人身自由上。而在文化层面,为了削弱汉民族的民族意识金国重臣完颜宗翰竟然:“下令禁民汉服及削发不如式者死”(12)。随着大金铁骑的不断南下,金国的版图也逐渐南扩,为了管辖统治区域内众多的汉人,金国统治者不得不将北方的梦安某客户南移,并且“所居之处皆不在州县,”(13)“筑垒于村落前”(14)。可见,当时中原地区的广大民众,不但大量的被剥夺了人身自由,还被强加了外来的文化,更被没收了赖以生存的土地,金朝统治者大开历史倒车,强行在封建制土地上实行奴隶制的行为,不但造成了封建地主的反抗,还造成了农民起义前赴后继的现象,当时王彦领导的“八字军”魏胜领导的“忠义军”都成为了起义军的典型,而这些起义军都在不同程度上分散着金军的注意力,并且都配合了宋军进行对金军的战争。杨幺领导的起义军被岳飞收编为岳家军,山东两河地区,梁兴,李宝等人的起义军更是成为了岳家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一支“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15)的军队,不但得到了民众的支持,更是锻炼出了强大的组织纪律性,使得完颜兀术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16)的感叹,可见当时岳飞取得的胜利是有一定的社会基础的。 再看袁崇焕时期。努尔哈赤作为后金的杰出领袖,自幼就学习了很多当时汉民族的先进文化和思想,这对于他能够起兵统一女真各部可以说是起到了重要的影响。明天启元年,努尔哈赤就曾让阿敏前往镇江迁移辽民并将孤山堡以南,凤凰地区房舍全部纵火烧毁,(17)而无论是外迁的汉人,还是内迁的女真人,都需要:“房合住,粮合吃,田合耕”(18)但是这实际上对于久居辽地的汉民来说是最大的掠夺,因为女真族人长期以打猎等为生,并不种田,而所谓合耕地的归属权也已经不属于汉人自己,于是越来越多生活在后金政权统治下的辽地汉民成为了“阿哈”也就是农奴。这无疑是女真族政权又一次的历史倒车。而在文化上,其实历史上久负盛名的“留发不留头”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就已经盛行,并且把这个作为衡量民众是否真心投降的标志,剃发者留头,不剃发者全部杀死,这依靠屠刀来执行的文化抹杀政策,怎么不导致民众怨声载道。于是孙承宗和袁崇焕更加坚定了“以辽人守辽土的主张”(19)。这也导致了后来宁远大战的时候,虽然袁崇焕坐守孤城,却没有像以前那样出现内应或者奸细偷开城门的显现发生。“宁远独无夺门之叛民,内应之奸细”(20)。而皇太极继位时,又恰逢辽东天灾,民不聊生,“时粮一斗八银,人竟互食”(21),对于不善于农业种植的女真族人来说,最好的方法就是抢,于是皇太极下令前往辽西抢粮,这样又加剧了民族矛盾,所以在后来的宁锦大战时,辽东军民又是万众一心的打败了刚在朝鲜劫掠而归的八旗大军。
由此可见,这两个极端相似的历史巧合的发生,背后都有着极端类似的原因存在。岳飞时期正是金灭辽以后,乘胜进击中原大地灭亡北宋的征伐时期。而袁崇焕时期则正是努尔哈赤达到自己人生顶峰意气风发剑指山海关的得意之时以及继任的皇太极需要稳定军心,急于求成的毛巾时期。所以有些被胜利冲昏头脑的统治者,无暇过多的顾及随着版图扩张所需要变更的政策方针,而是采取极端的军事化政策强行执行旧的既定准则,这样势必会造成新纳的统治地区的民众的反抗,而这种心理一旦被对手利用具有很坏的影响,那么这些影响是导致新生的政权盛极而衰还是旧的腐朽统治死灰复燃,我们还得看下文。
三、大厦将倾绝非外力使然惊人相似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我们还是先看岳飞,岳飞率军打到朱仙镇的时候,完颜兀术已经做好了北迁过黄河的准备,但是这时候宋高宗赵构却连发十二道金牌,命令岳飞班师回朝。当时意气风发的岳飞只能凭北望,悲泣长叹“臣十年之功,废于一旦。非臣不称职,权臣秦桧实误陛下也”(22)就在岳飞无奈班师回朝的时候,完颜兀术趁机收复了被岳飞攻占的各个州县,岳飞只能叹息“所得诸郡,一旦都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23)。但是岳飞的悲剧并没有就此终结。不久秦桧就派人密谋设法将岳飞入狱,已经被剥夺军权赋闲在家的韩世忠前去找秦桧理论,桧回答:“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忿然道:“相公,‘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24)就这样一代忠臣名将被“莫须有”的名义杀死。有人说当时岳飞的死,是因为金人在合议条约上要求必须杀死岳飞。诚然在战场上无法战胜的敌人,在政治上使其内部分裂是最好用的方法,于是金人就勾结了与岳飞政见完全相对的秦桧,而当时的宋高宗也贪图南方并不愿意岳飞北上,迎回所谓的徽钦二帝,明代文征明的《满江红》就写到“但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古休夸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可见当时的高宗并不希望岳飞胜利,也就是说已经被敌人抓住了内部矛盾的宋朝根本就已经没有了收复北方的可能。
再看袁崇焕的悲剧历程。崇祯皇帝登基以后,立刻承办了专权的魏忠贤,又把袁崇焕从家里请了回来,被任命为兵部尚书,蓟辽督师等职务,专管辽东军务。可是袁崇焕上任不久,刚处理完了毛文龙这颗毒瘤,便接到了后金大汗皇太极饶过蒙古,从龙井口和大安口突破长城,进逼北京。年仅18周岁的崇祯皇帝方寸大乱,不仅召回了在家养老的孙承宗,又下令关押了兵部尚书王洽,以此来惩罚大臣的办事不利。而皇太极则用“反间计”算计了一次袁崇焕。“召承先及副将高鸿中授以密计,使近阵获明内监系所并坐,故相耳语云“今日撤兵,乃上计也。顷见上单骑向敌,有二人自敌中来,见上,语良久乃去。意袁经略有密约,此事可立就矣。”内监杨某佯卧窃听。越日,纵之归,以告明帝,遂杀崇焕。”(25)可见,一个简单的反间计,就这样在一个太监的穿线下实现了,暂且不说这个姓杨的太监是不是魏忠贤的余党,只看崇祯皇帝的做法,也不得不让人感到叹息。因为此时的袁崇焕刚刚率军千里驰援京城,打退了皇太极的进攻,却不曾料到被自己的皇帝关进了监狱,惨遭磔邢。这离他复出才一年多的时间,不由得让人叹息。对于袁崇焕的死因有人说是阉党报复,有人说是后金反间,但是崇祯皇帝的盲目残暴又何尝不是原因呢。于是“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26)
岳飞和袁崇焕,这两位对抗满族的不同朝代的大将,不约而同的死在了自己人手里,这显然也不是什么玄幻,也不是什么偶然,这其中的必然联系是,不得不承认,无论是宋朝还是明朝,当时的统治集团内部都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宋朝对于将领的要求是中国所有历史朝代中最苛刻的,而明朝是中国所有历史朝代中派系争斗最顶峰的,宋朝有杯酒释兵权的典故,明朝有阉党和东林党这一最典型的党争。岳飞作为大将和文官的矛盾,以及不领会帝王意图的愚忠,造成了自身的悲剧;袁崇焕一腔热血不理会党派斗争,盲目相信年少多疑未谙世事的封建帝王,造成了自己的千古奇冤。可以说作为世界历史上最繁荣的封建制度,中国的封建王朝本身的更迭,多数不是外力使然,都是旧有的封建王朝腐朽没落导致统治力弱化,被新生力量所代替的过程。
四、血的教训,少数民族政权发展过程中的民族政策变化带来的影响
前文论述过,新生的少数民族政权,遭遇到历史逆流的一个原因是过于极端的民族政策,导致新归地百姓的抵抗。所谓穷则思辨,遭遇到败绩的新生政权并没有因此沉沦,而是果断开始探索出了新的适应中原大地的一套方略。
先看金朝。“宁晋人康锡,“大父讳成,尝与昆弟分财,它田宅定无所问,止取南中生口十余人,纵为民而已,以故家独贫。”(27)可见,金朝时候,就有地主散家田发展封建式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了。金军南下的时候,燕云地区汉人“不乐为猛安谋克之官”(28),于是沿用了辽的南面官制,使得辽地能够迅速稳定下来。而以此类推,灭亡北宋和西夏之后,沿用了大量的降官,也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民族矛盾,缓解了当地民众的反抗情绪。 再看后金。皇太极继承汗位之后,吸取了他父亲努尔哈赤统治的弊端,果断进行了大量的新政改革。首先安抚汉民,对于以前努尔哈赤得辽地,迁辽民的做法进行了更改,不再大量迁徙降民,转而进行编户,使得归附地的百姓不再大量逃亡,转而安于生计。其次就是重用汉官,范文程就是最好的例子,成为了清朝历史上第一个名符其实的“汉相”。再次就是创立汉军,面对着明朝的西洋火器,努尔哈赤可以说是含恨而死,所以皇太极吸取教训,开始逐步组建汉八旗。创立新的兵种,学习最先进的军队战法战术。然后就是起用汉儒,努尔哈赤时期,将明朝的举人秀才等都列为“通明者”将他们“尽行处死”。而皇太极则一改这一做法,开始实行科举考试,将原来沦为“包衣”的明朝秀才择优者录用,一时间“仁声远播,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29)。最后改行汉制,初步建立了清朝的封建王朝统治雏形。可以说是完成了从狩猎文化到农耕文化的过度。
由此可见,少数民族政权上升初期,很容易被胜利冲昏头脑,盲目并且血腥的执行已经成型,但是已经落后了的政策,这样必然造成了归附地民众的反抗。但是作为新生力量,可以预见,变革也会随着惨痛的教训随之而来。极端的民族政策带来的不会是成功,只有根据现实情况不断变更自身的政策,使统治机构适应了当时时代的发展,以及归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才能够真正实现稳固自身,开疆扩土。
总结:与时俱进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
历史的长河中太多事情,看似无形,却在偶然之中又是那样惊人的相似,岳飞也好,袁崇焕也罢,作为历史的一部分,已经归于尘土,后世的我们,也许会对他们的才智,他们的精神所折服,所指引,但是历史是残酷的,无论是谁,也都不能让历史的车轮倒转。满族政权,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少数民族政权,它自身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去了解。而这其中统治方式,统治观念的改变,更可以说是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大势所趋。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有其内在的联系,所以说,岳飞与袁崇焕的抗争史,也是满族政权的发展史,适应史,他们不仅仅是单纯的去维护旧有的封建统治,也是在用自己的抗争,旁敲侧击的帮助新生政权进行更加适应中国国情的改变,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变革。
所以在今天看来,我们通过研究当时少数民族政权兴起时期的政策的改变,吸取其中的教训,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实现民族团结,实在中华民族的稳定发展与巩固,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与时俱进,是历史的总结,更是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的改变,是我们对美好新生活的向往与奋斗的前进方向。
注释:
(1)岳珂《鄂国金佗编》卷四
(2)《萨尔浒山之战书事文》爱新觉罗弘历
(3)张岱《石匮书后集》
(4)《三朝野记》
(5)《清太祖武皇帝实录》
(6)《清太宗实录》
(7)《旧满文老档》
((8)《金史》太宗记
(9)佚名《燕人》
(10)《靖康遗录》《三朝北盟会编》靖康中帙
(11)佚名《呻吟语》
(12)《中兴小记》卷七,建炎三年九月
(13)《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四四引《金虏图经》
(14)《大金国志》卷十二《熙宗记》
(15)《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四
(16)《宋史》岳飞传
(17)《满文老档》卷二九,天命六年
(18)《满文老档》太祖卷三八
(19)《明史袁崇焕传》
(20)《明熹宗实录》卷六八
(21)《清太宗实录》
(22)鄂国金佗编》卷八《鄂王行实编年》
(23)《三朝北盟会编》卷二零七《岳候传》)
(24)《宋史岳飞传》
(25)《清史稿鲍承先传》
(26)《明季北略》张廷玉
(27)《遗山集》卷二一,《大司农丞康君墓表》
(28)《金史》卷五五《百官志序》
(29)《清史稿范文程传》
作者简介:孙泽宇男1991年1月20日生人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3级全日制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满族历史与文化。
上一篇:袁崇焕怎么死的?凌迟而死最可悲
下一篇:第十七章 蒙冤遭凌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