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忠孝两失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02 属于:郑成功

  •   
      为尽忠毅然与父亲决裂
      
      郑成功祖籍河南,从唐时起,郑氏家族由河南荥阳迁徙到福建,从地道的中原农户变成了面向大海而居的客家人。
      郑成功之父郑芝少年时开始在海上创业,混迹海上十余年,成为东南海面上令人闻风丧胆的海盗头目,兼东南沿海最大的国际贸易商。郑芝龙在日本娶妻田川氏,生下郑成功。在郑成功7岁时,郑芝龙受明廷招安,将儿子带回国。
      海盗出身的郑芝龙,一心想洗白自己的流氓历史,千方百计把儿子送进当时的贵族学校南京国子监去读书,希望儿子接受正统教育,将来走上仕途这条路。而郑成功的日本母亲亦家教甚严,协助儿子接受日本武士道教育。郑成功深受母亲性格的影响,明史称他“果敢刚毅,传之自母”。
      天资聪颖的郑成功在父母双方的疼爱呵护之下,经过文武两方面的系统教育,在少年时便显露出不凡的气质。史称,郑成功“性喜春秋”,欣赏春秋人物豪迈坦荡、敢作敢为、一诺千金、轻生重义的英雄气质,传统儒家教育的人格设计,在他的性格成长中埋下了理想主义的根基。
      1644年,清军入关,横扫大半个中国,各地明军望风而逃。明廷忠臣郑芝龙、郑鸿逵(郑成功的叔叔)与福建巡抚张肯堂等先后在南京、福州拥立了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建立了隆武政权。当时,隆武帝见到风度翩翩、英气四射的郑成功,拍着他的背说,“就恨朕没有女儿嫁给你,赐你姓朱,赐名成功,就算是我朱家后裔!”这便是郑成功后来被尊称为“国姓爷”的由来。
      1646年,清军南下岭南,以前明投诚军队为主力,击败了孱弱的隆武小朝廷,郑芝龙决降清,郑成功苦劝父亲忠于明廷,不成,父子最终决裂,各奔东西。
      其实,郑芝龙的选择,在当时很多人看来无可厚非。毕竟,此时清人已经占领了绝大部分中国领土,只有福建、两广、云南尚未归附。满洲人的战斗力已经一再得到清晰的证实,再去抵抗,无异于螳臂当车。既然天下大势已定,就应该按归降后的利益最大化来安排现在的对策,晚降不如早降,被迫不如主动。
      
      北伐东征。起兵反清
      
      就在郑芝龙降清之时,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为了丈夫曾经效忠的明朝剖腹自杀。郑成功闻讯,悲愤至极,他毅然烧掉儒袍,换上戎装,佩戴宝剑,高举“报国”大旗,在南澳岛(注:在福建、广东台湾交界海面)招募郑芝龙旧部,起兵反清。
      郑芝龙降清后,满洲人对这个诡计多端的老海盗放心不下,把他挟回北京,仅授予他一等精奇尼哈番的空头官衔。郑成功起军反清之后,满洲人对郑芝龙怀疑更深,以为他们父子在唱武力要挟的双簧。因此,郑芝龙陷入了难言的尴尬。不但荣华富贵不能到手,清人还以他为诱饵,把他放到案板上做举刀欲杀状,“借父以胁子”,威逼郑成功投降。
      然而,忠孝如何能两全?史称,清廷使者拿郑芝龙向郑成功要挟时,他只是淡淡地说:“不知有父,久矣。”其实,此时谁又能体会到他为追求胸中大义而忍受的忠与孝的矛盾煎熬呢?
      郑成功是郑芝龙最钟爱的儿子,对郑成功的宠爱栽培无以复加,父子感情深过一般情形。郑成功深知,每一次与清人血战,都要冒着激怒清人、老父被杀的危险。因此,郑成功虽早已决定“移孝作忠”,却不得不在表面上与清人虚与委,边打边谈,假借与清人和谈,以保住老父及家人的性命。
      1659年,郑成功在多年准备之下大举北伐,率十万海陆军溯江而上,包围南京。南京守将郎廷佐便是前明降将,他致信郑成功,说家人都在北京当人质,清律规定,武将守城满6个月,城破,家属不用治罪,自己守城已经5个月,恳请郑成功高抬贵手,宽限一个月后定降。郑成功欣然应允。谁知一个月后,八旗旅援兵赶到,郎廷佐立即换了一副嘴脸,杀出城去,突袭毫无准备的郑军,溃不成军的郑军仓皇撤至厦门,功败垂成,江南大片土地也得而复失。
      为了彻底消灭郑军,1661年,清廷发布“迁海令”,命令从山东到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30里,渔船商船禁止出海。郑成功一旦失去近海渔民、商人的支持,给养将会很快耗尽,仅靠手中的金门、厦门,不足以养活数万人的军队。于是,郑成功决定东征台湾,以台湾作为反清复明的总基地。
      明清时期,台湾长期被荷兰人占据。经过周密的部属,1661年4月21日,郑成功亲率将士2.5万人、战船数百艘,自金门出发,抵达澎湖集结,4月30日乘涨潮时刻,以先锋队登陆北线尾(今台南市北区),大军登陆普罗民遮(注:荷军在台湾建立的殖民城市)沿岸,并干数日内攻下了普罗民遮城。
      
      这一胜利更像出悲剧
      
      东征台湾,有可能使郑芝龙最终丧命,对这一点,郑成功心里比谁都清楚。因为征台之举,向整个中国证明了郑成功不可能回头,其父也因此没有了利用价值。所以,从发兵的那一天起,郑成功在心里其实就在默默等待着不幸消息的到来。
      1662年1月25日,郑氏海军再次艰难攻克由荷军重兵把守的台湾热兰遮城,经过5天的谈判,荷兰殖民当局代表终于签署了降书。
      然而,对于郑成功本人来说,这一胜利却更像一出悲剧。
      10个月的时间,惨烈的血战、艰苦的围城,忠与孝的矛盾煎熬,获得的是这样的结局:就在与荷兰人谈判的过程中,大陆传来消息,因郑成功拒不降清,其父郑芝龙并全家11人于1661年十一月初三日,被清廷杀戮于北京菜市口。
      1662年4月,就在郑成功初步平复丧父之痛,大举组织移民,准备把台湾建成复明基地之时,又一个不幸消息传来: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被吴三桂深入缅旬擒获,于1662年正月在昆明被绞死。大明皇统至此彻底断绝。
      郑成功这个牺牲了孝道而竭力尽忠的忠臣,已经没有了可以效忠的对象。命运对于郑成功竟如此苛刻,孝既不能之时,忠亦已成泡影。收复台湾4个月后,郑成功溘然长逝。其反清复明的宏愿,也如落花流水而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