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在台湾民间郑成功传说与妈祖传说中的民族情结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02 属于:郑成功

  •   关键词:台湾文化 民间文学 民族情结 精神特质 现实意义
      
      在台湾民间文学中,英雄传奇与宗教故事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集中反映了台湾人民的心理情绪、精神意志、祈盼诉求与价值取向,而且深蕴着台湾同胞在特殊环境中形成的特别强烈与坚韧的民族情结。
      作为中国最大的海上离岛,台湾地处海路要冲,是我国最为重要的海防前哨,古人称其为“东南之锁钥”,“数省之屏障”。因此台湾一直是东西方侵略者的垂涎之地,在历史上屡遭殖民者的侵略蹂躏。尤其是在明清两代,由于中国大陆王朝的腐败无能,致使祖国宝岛惨遭东西方殖民者的蹂躏先后达88年之久。面对着东西方殖民者对祖国宝岛的蹂躏,海峡两岸人民为保卫台湾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悲壮激烈的反侵略斗争。
      在台湾民间英雄传奇中,数量最多、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传承最久的是郑成功故事。台湾同胞怀着对这位民族英雄的由衷崇拜与深切感念,倾情编排一个个以他为主人公的神奇故事,这是台湾人民按照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愿在自己心中重塑英雄形象的艺术过程,在深情赞美英雄的同时,也倾注了自己爱祖国、爱乡土的炽热情愫。
      传说《剑井》和《杨姑爷驰得地》的侧重点明显不同。前者重在讲述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祖国宝岛之事。后者重在讲述郑成功开发建设台湾的宏图大略与实践成果。通过前一则传说,我们不仅看到了郑成功的赤诚爱国之心,凛然民族之气,不惧艰险的坚强勇毅和关心百姓的贤良风范,而且看到了他所进行的事业得到了苍天神灵的佑护和人民大众的支持。后一则传说则使我们看到了郑成功在收复台湾以后,志在两岸一统、尽快开发建设台湾并力图减轻人民负担。两则传说的有机组合,共同表现了郑成功的大智大勇、远见卓识、坚强意志、刚毅品性和至美人格,贯穿其间的情感主线,正是台湾人民对郑成功的由衷敬仰和深深感念。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神圣领土和炎黄子孙的休养生息之地。明朝天启4年(1624),荷兰开始了对台湾长达38年之久的殖民统治。公元1661年,郑成功率大军渡台湾海峡,志在收复祖国宝岛。经近一年血战,郑成功终于将荷兰殖民者赶出台湾,完成了收复祖国失地的民族伟业。不仅如此,郑成功的率军人台,还给台湾带去了祖国大陆先进的文化、生产技术,并形成了一个大陆对台移民高潮,有力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和两岸文化的融合。经20年的和平发展,台湾土地得到大量开发,人口总数也增至30万左右。为纪念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他们在各地纷纷修庙塑像,家家户户祭祀延平郡王。
      据不完全统计,到2005年,全岛郑成功庙已达60余座;台商到郑成功故乡泉州南安投资也形成热潮。世代台湾同胞对民族英雄崇拜之强烈和郑成功情结之深沉,由此可见一斑。正是在这种感情与愿心的驱动之下,台湾民间关于郑成功的传说遍布台湾山川大地,成为台湾民间英雄传奇最集中与最典型的代表。台湾民间关于郑成功的诸多传说,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一位爱国为民、正气凛然、刚毅威武、人格高尚的民族英雄形象。世代台湾人民怀着对他的深深敬仰与无尽缅怀之情,以“失事求似”的浪漫主义艺术原则,倾情编织着一个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动人故事,赋予他人神合一的品格,为他营造着一个上合天意,下顺民心的政治文化环境,并集美德丰功和天意民心于其一身。于是,活跃在台湾人民心中的郑成功便渐渐脱离了历史人物的范畴而进入了一个浪漫神奇的传说世界。台湾人民对历史人物郑成功的这种艺术创造过程,正是台湾人民深沉绵长的民族情结与爱国之心的动人表现。
      由台湾原住民和大陆移民共同组成的台湾社会,形成了原住民的原始宗教和移民带来的原乡宗教两大系统。其间虽略有融合之处,但毕竟有着各自的个性,成为不同社会文化的特殊反映。
      在台湾这片茂密的宗教文化丛林中,移民社会的宗教信仰与他们大陆原乡的宗教信仰有着非常紧密的源流关系。源源不断的大陆移民迁赴台湾,其离乡背井的主要原因不外乎两种:一是自愿性移民,以寻找新的较好的生存空间;二是非志愿性移民,如因天灾、战乱的逼迫而不得不渡海赴台。综观自先秦以降的对台移民史,后一种性质的移民规模较大,并在整个台湾移民中占了绝大多数。故土难离、前途难卜,众多非自愿性移民一批批来到台湾,必然会处于一种惶惶不安的心绪和浓浓的乡思乡愁之中。于是,台湾移民社会的宗教信仰,便成了“台湾移民心灵的一个栖息地。艰难、危险的时候,人们向这里求得支持和保护;思乡、怀祖的时候,人们也向这里寻觅故土文化的亲切气息……这时,对本土神的信仰之中已深深渗入了对故乡的依恋,宗教的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怀念故土的文化、体现故土文化的情感表现”。在这种情势下,移入大陆原乡神、焚香祷告以求心灵慰藉,必然会成为他们相当自觉、虔诚与执着的选择。
      综观大陆移民在台湾所建寺庙与所供奉神祗,除遍布祖国大陆的佛教道教之外,更多的是来自大陆东南沿海的地方神。除妈祖外,随移民赴台的家乡神还有来自福建泉州的保生大帝,来自福建漳州的开漳圣王,来自福建南安的玄天上帝,来自福建永春的清水祖佛和来自广东潮州的三山国王等。他们随广大移民星罗棋布于台湾各地,致使台湾一岛寺庙之多、神谱之杂、信徒之众与香火之盛,远在大陆不少地区之上。在这诸多神谱中,移民们各寻其根。各祀其神,“使得台湾移民的守护神如同新的地区的图腾。他们既安抚移民的忧愁焦虑,又成为同一地区移民之间联系的纽带。守护神庙宇往往就是移民各种聚会活动的所在地。”
      在台湾移民请入的各路神仙中,最使移民感到亲近、灵验与保护性强的还是妈祖。在台湾人民按照自己的心愿与诉求所编排的神话故事中,最有代表性与最具影响力的也是关于妈祖的传说。
      在台湾,以妈祖为核心的宗教文化现象有三多,即庙宇多、祭祀活动多和故事多。仅就庙宇而言,到2005年,全台妈祖庙就有516所。其地域分布上南多而北少,东海岸更少。在建庙年代上可考者始于南明永历年间,而又以清代乾、嘉年间最多。台湾妈祖神迹在时空上的这种分布,当是大陆移民大规模参与台湾开发建设的重要标志。在两岸妈祖庙的关系上,台湾所有的妈祖庙皆认湄州妈祖庙为祖庙,认台湾云林县北港镇的朝天宫为总庙。于是,一条源于大陆湄州的妈祖神迹中心线在进入台湾后便分明由南向北延伸。即台南市大天后宫,云林县北港朝天宫,彰化市南瑶宫,台中县大甲镇澜宫。南瑶、镇澜两宫每年都要往朝天宫进香,


    朝天宫的妈祖神像每年都要被台南民众迎到大天后宫供奉,而妈祖灵力之根又在福建湄州,台湾各地其余妈祖庙皆是由这灵力之根在台湾延伸与扩展的结果。台湾凡新建妈祖庙都要到湄州祖庙“分香”,即到湄州祖庙恭请妈祖神像前香炉中的香灰至台湾,塑入新庙的神像,以示妈祖神灵传到了新庙的神像之中,而分灵的妈祖又必须回到祖庙进香、谒祖、割火,继续分得祖庙的部分灵力,以增强新庙妈祖的灵力。台湾妈祖庙对湄州祖庙所恪守的这种主从关系,在深层次上反映了台湾文化与大陆文化的源流关系,也是台湾人民不忘原乡、心向大陆、追根溯源的民族亲情在宗教文化上的动人表现。正因为妈祖在台湾人民心中同时也是原乡文化的代表与民族文化的象征,所以他们不仅对妈祖无不尊崇敬奉,而且会在危难之际倾力保护他们心中这神圣的偶像。在1895年日本侵略者强占台湾以后,在台湾人民的拼死保护之下,台湾的妈祖庙基本上都保存了原来的庙号、神像、碑匾及其他民族宗教设施,以示对殖民者“文化同化”的抵制,并通过妈祖庙宇神像和祭祀活动来保存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正因为妈祖信仰在台湾有着超越宗教活动本身的文化意义与政治意义,所以,在1941年以后日本侵略者倾力推行的“皇民化运动”中,妈祖寺庙也遭受了空前浩劫,进香活动也被迫中止。
      虔诚的妈祖信仰和深深的妈祖情结,必然使富于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台湾人民编排出许多关于妈祖的传说。妈祖传说的形成时间可从宋代算起,距今已有千年左右,妈祖是由人而人仙班,在进入了仙班以后,仍然作为地方主神活跃在民间,并未被正式排进佛教或道教神谱。
      在台湾,关于妈祖出世与成仙的主流传说与大陆是基本一致的,即生于宋代,由人而仙,是为海神。在妈祖升化后,乡人为纪念她,遂在湄州岛上建庙塑像,故有“湄州妈”之称。相传乡人有难呼救无不灵验,于是声名远播,世人共祭,成了东南沿海著名的海上保护神。宋代宣和5年(1123),妈祖被朝廷赐封为“惠济夫人”,自此以后,历代王朝对妈祖均多有赐封。其封号也从最初的惠济夫人,一步步升到了天妃、圣妃、天后与圣母。一位地方神受历代王朝赐封次数达如此之多,封号级别达如此之高,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尽管朝廷赐封意在顺应东南民心,同时也意在祈祷江山永固、社稷太平,但这种不断赐封的结果,也进一步扩大了妈祖的名声和提升了妈祖的地位。民间与官方共同推动的结果,使信奉妈祖的区域越来越宽。除闽、粤、台这一核心圈外,其信仰带竟北至辽宁,南达海南,在内地也深入到了湘、赣、黔诸省,并辐射到了东南亚和欧美一些国家。
      据台湾民间传说,妈祖是在她“升化”的那一年(987),从福建渡海来到台湾的。当然,这仅仅是台湾民间关于妈祖来台时间的传说而已。事实是,由于妈祖是东南沿海人民自己塑造的一位海上女神,人们均有着虔诚的妈祖崇拜,于是,以东南沿海居民为主的大陆移民在渡海赴台之时便大多带着妈祖神像神位或心念妈祖,以求渡海平安。既到台湾,更要叩拜妈祖,一谢妈祖佑护平安过海,二求妈祖保佑他们在新的安生之地能避祸趋福。就这样,一位东南沿海的地方神便很快成为与海洋为伴的台湾各族人民心中一位慈祥平和的地方主神与有求必应的海上保护神。
      作为在台海流传最广泛、最具影响力和最受尊崇的护海女神,妈祖故事之多,是难以例举的。这些由历代百姓所创造并在民间口耳相传的妈祖故事,其主题流向主要有两类:一是攘祸乞福,祈祷平安;二是卫护太平,护国庇民。在抵御异族入侵、保境安民方面,南宋时期出现的妈祖故事甚多。为抗击金兵,南宋王朝不断从浙、闽、粤诸地抽调兵源,妈祖灵迹也随着征战军士而广为传播。妈祖故事,显然逸出了解难保安,救苦去病的民间个体生活范围,转而进入了治国安邦,保土安民的国事军机范畴。正是在这样一种事关祖国安危和民族命运的题材内容中,妈祖故事深深寄寓了台湾人民从历史纵深处延伸下来的祖国情怀和民族情结。
      在中华民族自己所创造的女神神谱中,妈祖的出现时间虽然较晚,并是东南沿海和台湾等地的地方神,但她的影响却是最为广泛、持久和强大的。妈祖故事的传播也鲜明表现为一种立体传承方式,即“既表现在时间、空间、内容、形式等诸多方面的长时间、宽地域、多层次的传承,又表现在官方传承、民间传承,也表现在典籍传承、口头传承、民俗传承。从时间看流传一千多年;从地域看,国内国外广为流传。从内容看,有难救难,无难保安,救海难,抗旱涝,追劫匪,护子幼,灭寇救灾,护国庇民,涉及王事,关系军机;从形式看,有官方的,有民间的;有文字的,有口头的;有历史的,有宗教民俗的;有汉族的,有少数民族的。总之,经过长时间各地多层次的承传,成为亿万人民的一种共同信仰,共同民俗,确是神话学的一种奇观,是一种文化的积淀,是一条巨大的纽带,是中华神话圈十分耀眼的光环。”妈祖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保护神,也是连接海峡两岸的精神纽带和文化桥梁。她是台湾人民认根追远的具体标志,也是两岸人民渴盼统一的心灵载体,台湾人民的妈祖情结实际上就是一种大陆原乡情结,中华文化情结和民族情结。
      从上述可见,台湾民间的郑成功传说和妈祖传说,不仅和其他民间叙事文学一样,内蕴着台湾人民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多方面的意愿诉求,而且在深沉强烈的祖国情怀和民族情结上显现着它特别引人注目的个性光辉。具有深沉民族情结的英雄传奇与神话故事之所以在17世纪以降的台湾集中出现并形成了郑成功传说和妈祖故事这两个相应生辉的高峰,其主要根由不仅在于这一历史时期中因台湾屡遭东西方殖民者侵略和中华民族在台湾悲壮激越的抗侵御侮斗争直接激发了台湾人民的民族情结与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源发于从远古时代流贯下来的民族血统与民族亲情。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祖国大陆一部源源不绝的移民史和历代大陆王朝的对台经营史,始终与台湾的开发史、建设史和保卫史紧紧交织在一起。从民族构成角度看,由阿美、泰雅、排湾、布农、鲁凯、卑南、邹、赛夏、雅美等共同构成的高山族,是人们所称谓的台湾“原住民”,他们中的部分被认为是大陆古越濮诸族的后裔。占台湾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人,则主要是自五代、宋元开始并在明清时期屡现高潮的规模性移民的后裔。作为华夏后裔,炎黄子孙,他们在台湾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用自己的血汗和生命开发建设了中华民族美丽富饶的海上家园,并和祖国大陆人民一道谱写了一部悲壮激越的台湾开发史、建设史与保卫史。两岸同胞之间始终连接着任何政治强力都斩不断的民族血统与文化血缘。在这样一种环境里滋生起来台湾民间文学,当然会内凝着深沉绵长的民族情结。
      海上明月共潮生,两岸文化同一源。民族英雄郑成功英灵永在,女神妈祖神灵永存。郑成功情结和妈祖情结也将永远凝聚在台湾民间文学之中。
      【责任编辑:高荷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