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离心,郑成功抗清失利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02 属于:郑成功
  •   郑成功受到隆武帝的赏识,并被授予要职,从这个时候起,郑成功就决心要抗击清军,捍卫明室。然而此时隆武政权实际上是郑芝当家。当清廷开始进攻的时 候,郑成功虽一心抗清,但是父亲郑芝龙在暗地里和清廷通好,并处处阻挠郑成功的抗清斗争。隆武帝罹难后,郑芝龙携其他儿子和家眷投降清廷,而此时由于母亲 田川惠子不愿投降而被清军杀害。经历这些之后,郑成功誓言报国仇家恨,从此走上了反清复明之路。

      清军在占领北京后,便开始向南方进军。而到了此时,只有隆武政权还能够和清军抗衡。因为此时郑芝龙的军队主要是水军,而清军一时难以在海上与之较量。然而,此时的隆武政权已经是内忧外患,虽然他一心想有所作为,兴复明室,却也是回天乏力。

       尽管形势不容乐观,但是,郑成功的抗清决心还是给了隆武帝一丝希望。郑成功与其父迥然不同,隆武帝对他寄予很大希望,但是也有很多的顾虑。因为郑芝龙毕 竟是郑成功的父亲,并且还手握军政大权。隆武帝登基后第一次议政的时候,郑芝龙就表现得非常跋扈,根本就没有将隆武帝放在眼里。所以,在后来的时间里,每 每想到这件事,隆武帝总是心有芥蒂,而且一直心神不宁,寝食不安。当他一人的时候,竟时常感叹流泪。

      后来,郑成功得知父亲在第一次早 朝就对隆武帝颇为不恭的时候,也是深感不安,长吁短叹,情绪一落千丈。隆武帝知情后,要单独召见郑成功。郑成功知道隆武帝的心思,于是就很痛快的面见了隆 武帝。其实,此时的隆武帝也还是有很多的顾虑的,如果他袒露了心事,恐会引起郑芝龙的猜忌,弄不好还会有兵变。但是,无奈之下,隆武帝也只好尽力一试了。 于是,看到郑成功之后,隆武帝就开门见山地问郑成功:"众臣很敬重、也很仰仗你父亲,希望他为抗清复明的事业多做贡献;朕也很器重他,可是你父亲偏偏有负 众望,言语之间显得很有抵触情绪。不知他能不能与朕共渡难关?"

      郑成功说:"启禀皇上,明人不说暗话,我父亲是靠不住的。陛下应早作 计议为好。"郑成功的这些坦诚的话语,让隆武帝感觉到自己又有了希望,这让他顾虑了很久,又疑惑了很久的问题终于有了答案。于是,他又接着问郑成功:"倘 若你父亲一意孤行,舍此就彼,你该当何为?是弃父还是弃朕?"隆武帝见郑成功没有一丝一毫为其父遮掩的意思,敢直言其事,对他产生了期盼:"你真能割舍父 子之情,各行其是?"

      郑成功斩钉截铁地说:"一定能,非但能,而且是不惜身家性命捍卫大明江山。"

      这次与郑成功 之间的单独谈话,让隆武帝似乎又看到了兴复明室的希望。但是,在那个局势瞬息万变的动乱年代,仅凭一己之力,要想做成大事是不可能的。随着局势渐渐不利于 抗清斗争,为了鼓舞士气,无奈之下,隆武元年(1645)十一月十四日,隆武帝下诏亲征,命邓王监国,首辅何吾驺随营,命曾樱、郑芝龙留守,负责转饷,命 郑鸿逵为御营左先锋,出浙江,郑彩为御营右先锋,出江西。郑芝龙为了避免众人的不满,便分给了郑鸿逵、郑彩各数千人,号称数万,从帝出征。但此时,清军南 下的攻势非常猛烈。郑芝龙开始越来越明显地阻挠隆武帝与清军对抗的行动。兵法上说,"兵未动,粮草先行",但是二郑出仙霞关后,郑芝龙便推托粮饷不足而 不再向前。此时的郑鸿逵驻在仙阳镇。尽管隆武帝发出檄文紧急催促,但是,此时的郑芝龙已经全然不听隆武帝的调配,多次催促无果之后,没过多久隆武帝率领的 军队就陷入了困境。

      不听调配,按军法当斩。郑芝龙倒是不怕这些,但是郑鸿逵却担心有人到福州向隆武帝报告实情。于是,他就下令严禁儒 生从仙霞关出入。郑彩也以缺饷为由,出关百里又返回原地。郑芝龙不仅自己不肯出关,而且限制他认为是异己的力量。隆武朝中吏部文选郎林垐,主管铨选,他认 为此职是太平时期的政务,并非用兵之时的急务,于是便辞官募兵数千人,准备北上抗清,但遭到郑芝龙的多方阻挠。林垐被迫入山,并置备了一副棺椁和一袭布 衣,大书"大明孤臣之柩"六字,以待死。

      尽管郑芝龙不听调配,并且也不供应粮草,但是隆武帝的抗清决心一直不曾动摇。由于战事需要, 隆武帝决定从汀州进入江西,于隆武二年(1646)三月初六从建宁府登舟,顺流而进,于十一日抵达延平。然而,郑芝龙为了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不愿 隆武离开福建,因此坚决请求隆武帝回驾福京天兴府,他这样做也是为最后降清做工作。他鼓动了数万军民,遮道号呼,拥阻隆武帝的车驾,隆武帝被迫驻跸延平, 就把府属作为行宫。此后隆武帝被郑芝龙束缚住了手脚,许多北上抗清的策略都受到郑芝龙的限制。不久,清军加强了对南明的进攻。五月初,清军进逼赣州,各路 明军都不敢应战,纷纷溃逃躲避。不久浙东也被攻占。

      明隆武二年(1646)六月,清军攻克钱塘江防线,鲁王逃往海上,他的王公大臣也 各奔东西,有的投降了清朝,有的投奔隆武帝以求苟延残喘。其实,按照当时的形势来看,隆武帝的军队主要擅长水战,而鲁王当时的实力也是比较强大的,如果唐 王当时能和鲁王联合,全力以赴抗击清军的话,完全可以抵挡一阵子。古语说,唇亡齿寒,在这个危急的时刻,他们心中还是在想着争权夺势,而不是同仇敌忾,所 以,这也决定了他们的必然灭亡。果然,没过多久,清军就实施了各个击破的战略,鲁王政权没有抵抗多久就灭亡了。很明显,鲁王政权一倒,接下来清军就会集中 力量来消灭隆武政权了。而此时的清军士气正旺,攻战正酣,这似乎正预示着什么。

      尽管如此,隆武帝的军队在当时也占有地理优势。因为在 福建地区高山很多,多为不可轻易而过的高山和森林,是十分理想的天然屏障,可以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另外,清朝军队经不住炎热天气的考验,也不习 惯在海上作战。郑芝龙的手下有许多精兵良将,还有一批训练有素的精锐水军,他们有坚利的战船,他据险而守,扬长避短,以水军迎战是可以有效阻击清军的。

       但是,抗敌的大忌就是内部不和。人心不和就没有战斗力。郑芝龙本来就是一个投机取巧、唯利是图的小人,他拥立唐王不过是在当时情况下的一种投机行为,现 在看见明朝大势已去,他又恐怕自己的财产被清军收缴和毁坏,因而不愿意离开他的安乐窝,更不可能去过从前那种漂泊不定的海上生活。所以,还没等到清军来收 买他,他就主动派人和清军联络,并写信给清军的高官,声称自己对清朝向往已久,恨不得自己生在满族的家庭里,对清朝的治国方略和用人之道深为叹服,随时准 备降清。于是,郑芝龙在这样的紧急关头,竟决定从北边全线撤兵,他决定抛弃隆武帝,退保老家安平。他已与清军暗中来往,对隆武帝只是阳奉阴违而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