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应星的故事:业绩辉煌的中年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04 属于:宋应星

  •   1634年(崇祯七年)宋应星年四十八岁时出任江西分宜教谕。分宜县属袁州府管辖,在该府东部,与临江府哈及吉安府安福交界,属于赣西地区。由南昌府 奉新出发向西南行,经瑞州府即可到分宜,直线距离为100千米,离他家乡不算远。明代官方学校在京师有国学(国子监),地方有府学、州学和县学。县学设教 谕一人主持学校,相当于校长,下有训导二人。学生一般20人,明末时人数有所增加。教谕还兼任教学工作,每四年一任。教学内容仍主要是"四书五经"、历 史、文和制艺。宋应星的教学有自己的特色,除讲授学生必须具备的文化知识外,还主要传授经世致用之实学。因此他在讲解儒家经史典籍时,一方面让学生明了 各章句的本义及有关音韵问题,另一方面又帮助他们吸取儒家典籍中的精华,将经文所述思想与当前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又按自己的理 解诠释经文含义,使学生掌握正确的世界观。此外,他还结合经文向学生讲授有关自然科学和工农业技术知识,并结合自己的体验让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艰苦朴 素、刻苦学习的精神。他认为学校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地方,学生素质优劣影响到他们今后走向社会工作时的成败。学生肩负着掌握国家未来命运的重任,教官应当 给他们提供好的智育、德育和体育的综合训练。

      宋应星教"四书五经"时,不主张学生死背书本,而是引导他们独立思考,不必拘泥于某个名 家的注释。他常以诸子百家著作为辅助教材,让学生博采众家之长,融会贯通,而这正是他自己的治学方法。例如《率语·子路》记载,孔子的弟子樊迟请老师教他 种五谷和蔬菜的技术,孔子说"我不如农民"、"我不如菜农"。樊迟退后,孔子说他是不识大体的"小人",因为领导者只要懂礼仪、讲信誉就够了,用不着懂农 业。宋应星讲到这一段时,向学生说,不能因此认为领导者应忽视农业技术,因为《书经·无逸》中记载周文王曾从事农业,在农田里长期劳动过,而且周公旦也说 过:身居高位的人不可贪图享乐,首先应懂得农业劳动的艰难,这样他在逸乐时才能知道种田人的辛苦。只有这样,才能懂得爱护农民,不要向他们征收过重赋税, 让他们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安定。宋应星又说,战国时的李冰守蜀时,因懂技术而修建江堰水利工程,又凿井级卤取盐,发展农业,使四川成为"天府之国",李冰 事迹至今人人称道。当领导者不懂工农业怎么行呢?他要求学生都要了解粟米、布帛是怎样生产出来的,不能知其味而忘其源、穿着衣服却不知如何纺织。同时孔子 也劝人们读《诗经》,以便"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增加博物学知识。宋应星在教书期间写的《天工开物》,从教育角度观之,正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圣贤经书中很 少谈到的工农业技术课本,以便他们今后就业时参考。作为老师,他愿意回答任何有关科技方面的问题,就科学技术而言,他的知识水平超过"至圣先师"孔子。

       在经书中,宋应星推崇《孟子》中的民主主义思想,反复向学生灌输《尽心下》中"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宣讲《梁惠王下》所述"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 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非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不令天下归服)者,未之有也"等治国安民的意识。他还引《离娄 上》所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欲得其民在得其心",得民心在为民作其所希望的事,不要将百姓厌恶的事 加之于民。接着他列举历代王朝统治的得失经验教训,对比本朝各地实际情况,向学生讲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批判当代从阁僚到各级地方官不顾人民 死活,实行横征暴敛的做法,闹得官逼民反,造成破残遍天下的不可收拾的局面。他言词激动,课堂上一片幽静,有的学生流下眼泪。他授课以"六经为我所用"为 原则,不以经书第一章句为神圣教条,凡与实践及情理不合者,他都直言不讳地指出,不怕说他背违儒说。讲《易经》时,他抓住《系辞传·序卦传》中"盈天地之 间者,唯历物"的哲学命题,指出宇宙是由物质构成的。又发挥说,人感觉器官看到或感到的万物都是有具体形象的物体,如房屋、山川、树木等,构成这些物体的 还有更小的物质如行、气等等。他在吸取了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向学生讲述了他的唯物论世界观。他指出,学问是不断发展的,经学也应随着时 代的推移改变自己的形式和内容,读经典应有发展的观点。对经典中的迷信成分或与实践不符的论述,应予扬弃。

      明代虽对县学在学人数有定 员,但富贵家庭都想子弟得科联第、做官,成绩不佳者则靠走门径、贿赂入学,因而学员超过原编制。明末时教官职权也减少,如果要开除不肖者,则县可阻挡,府 可推翻,教官不敢抗拒,怕遭到报复。另一方面,成绩好的寒微子弟很少有入学的机会。宋应星在任教谕期间严于律己,秉公奉职,抵制了当时学政方面的不正之 风。他在知县的支持下将学校办得很有起色,使县学学风大振,培养出一批有真才的学生。当时的分宜县知县曹国祺(约1600—1645)字介之,广西全州 人、举人,1632年到任,为人清标雅度,与宋应星同为举人出身,两人志趣相投,很快就成为朋友。他们常常在一起畅谈,去郊外游览,互相以诗唱和。后来国 祺母亲去世,便返乡奔丧,1642年(崇祯十五年)返任。他缺职时,由洪名臣补任,洪名臣为兵州(今湖南岳阳)人,亦是举人,1637年(崇祯十年)接曹 国祺为分宜县令,与应星也相处得很融洽。待国祺复任后,应星已从分宜调到福建任职。明亡后,清兵南下攻入江西境内,分宜知县曹国祺联络当地志士举兵抗清, 壮烈牺牲在战场上。在宋应星任教谕时,其兄应昇1635年(崇祯八年)从浙江转任广东肇庆府恩平县令。如前所述,节假期他曾邀应星作广东之行,以考察那里 的技术。他四十八岁至五十二岁(1634—1638)任职分宜,正是年富力强之时,教学剩下来的余闲时间便用于写作。四年之内共写下九部著作,整天都挑灯 具草,整理过去的调查资料,查考必要的文献,从事紧张的著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