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应星的故事:科学巨星的诞生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04 属于:宋应星
  • <a href=/renwu/SongYingXing/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宋应星</a>
      宋应星字长庚,明代江西南昌府奉新县人,1587年(明万历十五年)生于北乡。早在唐代王勃(650—676)在《滕王阁序》中就说南昌府这 一带"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到明代时仍然如此,江西在工农业、商业和科学文化等方面是全国较发达的省份,江西籍的商人、文人和做官的分布于全国各地。南 昌府作为江西省会,所辖地区又是本省经济、文化中心和人才荟萃之地,这里出现宋应星这样的人物,并不是偶然的。他之所以名应星,是因他母亲生他前天夜晚, 梦见天上一颗亮星落入她的怀里。父亲很高兴,便为他取了这个名。待他长大后,又为自己取了个别号为长庚,也是这个意思。长庚即金星,又称启明星。是人们在 早晨和傍晚时在天空上常见的一颗亮星。宋应星可谓名实相符,他的业绩使他作为升起在东方的科学巨星,永远闪耀在科学领域中。他的故里在今奉新县城东南宋埠 乡牌楼宋村。这里是江南农业发达地区,村的周围是一片片整齐葱绿的稻田和茂密的竹林。村头的石桥、德水桥屹立在潦水之上,这条河从这里向东北流至鄱阳湖, 再汇入长江。村内一百多户人中,宋姓居三分之二,就是在整个乡内也以宋姓居多,故称宋埠乡。牌楼宋村的得名也与宋家有关,因为明代时为这里宋姓著名人物修 建了一些高大的石牌坊,为周围其他村所少见。所有房屋集中排列在村内主干道两侧,再向周围延伸,多是具有江南古老建筑风格的砖木结构的瓦房。因当地盛产 竹,村民便就地取材制造竹纸,一些纸坊分布于村内,这里还有榨油作坊和酒坊等。

      宋应星故里在明代属于北乡,地势较为平坦,水陆交通方 便,东与新建县交界,再向东便是省城南昌。据宋立权、宋育德所著《人修新吴(奉新)雅溪宋氏宗谱》(1934)所述,奉新北乡宋氏家庭本务农,明初借政府 奖励农业之际,于村附近开荒,经营土地兼种桑养蚕,逐渐发迹,拥有较多田产,子弟因而得以读书。从宋应星曾祖父宋景起通过科举获得进士功名后,才进入做官 的仕途。牌楼宋村中最高大的石牌坊"三代尚书第",就是在1547年为宋景建立的。宋景(1476—1547)字以贤,号南塘,1505年中进士,次年任 河南睢州知州,有政绩。因做官公正而得罪上级,罢官还乡,性至孝,在家服侍老母,赋诗自娱。此后被推荐任浙江佥事、山西道监察御史等职,累官至刑部侍 郎,1540年升为南工部尚书,任内奉命建造黄船、宫殿及王府,节省无端浪费,又不以工役扰民,受到朝廷嘉奖。1546年调任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正二 品),成为内阁七卿之一的重要大臣,负责监察弹劾各级官吏并向皇帝建言。宋景一生在外任职四十多年,为官清廉,革除地方弊政,替百姓办了一些好事,又奏劾 贪官污吏。当时有权势的奸臣严嵩当道,朝廷纲纪败坏,宋景敢与严嵩抗争,顶住了某些倒行逆施,不怕丢官。但因积劳成疾,1547年卒于北京任内,朝廷赠他 为太子少保、吏部尚书(从一品),谥庄靖。赠其亡父宋迪嘉、祖宋宇昂为资政大夫、吏部尚书。"三代尚书"牌坊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建立的,因而可以说宋应星是 著名清官的后代。宋家也因为出了宋景这样的大人物而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

      《宋氏宗谱》载,宋景有四子,其第三子宋承庆(1522— 1547)字道征,号思南,博学能文,有继承父业之志,这就是宋应星的祖父。但他自幼多病,志未遂而身先逝,只活到二十多岁,留下独生子宋国霖(1546 —1626),此即宋应星的父亲。宋国霖字汝润,号巨川,不满周岁即丧父,由母亲顾氏抚育长大,受教于叔父和庆。宋和庆(1524—1611)字瑞征,号 塘李,是宋景第四子,与承庆为同母韩夫人所生,1569年进士,曾任浙江安吉州同知、广西柳州府通判,不久辞官归里,在本乡县办私塾,从事教育活动,刻 《畅灵集》行世。宋国霖在叔父办的学塾就读后,考入本县县学。他祖父宋景在世时,宋府门前车水,出入前呼后拥,待宋景卒后,家世虽不及昔日荣华,仍不 失为富有的书香门第。但宋承庆这一支却人丁不旺,他死后只遗一子,而国霖既少孤,娶妻后年过三十尚且无子,母亲担忧断后,为其继娶副室王氏、魏氏,只求延 续后代,不希望他远离家门,使他没有科举入仕,在家当了四十年秀才。1578年其妻魏氏(1555—1632)生了长子宋应昇(1578—1646),此 即宋应星的胞兄,接着甘氏生应鼎(1582—1629),王氏生应晶(1590—?)。宋应星同父异母弟兄四人,他居行三,与应昇为同母魏氏所生。他的母 亲是本县新兴乡农民魏鸿兴的女儿,体格健壮,容貌秀丽,1576年嫁入宋家后连生二子。但此时的宋家已家境中落,1577年一场无情的火灾使宋承庆遗留下 来的大院房屋、家中资财和大量藏书顿时化为灰烬,不得不变卖田产,重建房舍,经济上受到重大损失。从这以后,宋氏家庭经济渐趋萧条。

       到宋应星这一辈出生后,家庭已成为日趋破落的中小地主家庭。这表现在昔日父辈时家内佣人"竟无有也",魏氏承担了繁重的家务劳动。宋应昇在《方玉堂全集》 (1638)卷八《先母魏孺人行拢》中心酸地回忆说,当他年幼时,父亲夜里口渴,母亲左手抱着他,摸黑走到灶旁右手取水,靠着月光在房内走动,舍不得用油 灯。当全家人吃完饭后,她才肯进食。菜吃完后,她用筷子蘸点盐就饭下咽;饭吃完后,常常忍饥。她靠着这种含辛茹苦的牺牲精神,把孩子养大。宋应星与生长在 高墙深宅的富家子弟不同,有更多机会和平民百姓在一起,并接触农田、作坊,了解粮食、布帛的来历和社会下层的疾苦。但他又与贫苦农家子弟有别,出身于知识 分子之家,而且还是名宦之后。他一家人与其创业先祖不同,不想也没有能力在经济方面向上,也阻止不了随着人口和消费开支的增加使田产逐步减少的趋势,唯一 出路是在事业上进取,这就意味着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用事业上的成功抵消经济上的劣势,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宋国霖至中年以后要养活一家老小,没能实现其父未 竟之志,而将希望寄托在他的儿子身上。虽然家境不好,他坚持让儿子们上学读书,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宋景的成功范例,一直是对年幼的宋应星、应昇弟兄的鞭策 和鼓励。这位政绩累累、刚正不阿的朝廷清官的形象,深深印在宋族晚辈人的脑海里,他们从长辈那里听到许多有关宋景做官清廉、除暴安民和与权奸作斗争的动人 故事。走宋景的路,成为宋应星这一代人的人生价值观和追求目标,也是当时整个宋族成员的共同企盼,因为自宋景卒后,族内长期间再没有出现像他那样的显赫人 物。族人相互砥砺,希望重振昔日名门望族的荣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