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朝鲜问题横起风波
有的读者就不免要质疑了,二者遥隔万里,风马牛而不相及。有关联吗?难道仅仅因为某些西洋人曾经把李合肥称为东方之俾斯麦,就扯普鲁士出来说事?
河内再度失守
就在清廷关于越南问题的处置争论不决之时,越南方面又传来新的惊人消息。
光绪八年二月八日(1882年3月26日),在法国交趾支那总督的授意下,法交趾支那南圻地方舰队司令,海军上校李维业(一译李威利),亲率两个连的海 军陆战队,两门山炮(配15名炮手),15名安南狙击兵,乘三艘炮舰(远洋炮舰"军乐"号,近岸炮舰"马苏"号和"短枪"号),两艘小汽艇(分别从西贡和 岘港港务局借来的"海防"号和"沥门"号)北上河内,压迫北越官员低头,顺带解决黑旗军阻挠红河水道自由航行的问题。
离将军只有一步之遥的李维业上校,无疑想在越南圆了自己的将军梦。只是世事难料,功成与骨枯往往只在一念之间。
李维业抵达北方后,河内城外的法租界又给他送来了一门120毫米重型行营炮和一个海军炮队(包括一门40毫米舢板炮,20名安南狙击兵,三门40毫米舢板炮,配足50名海军炮手)。其中,120毫米炮安置在东门外法租界里提供火力支援,海军炮队则跟随李维业机动使用。
1882年4月25日(光绪八年三月初八)清晨五时,李维业向河内总督黄耀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对方在三小时内放弃并拆除河内的城防工事。与此同时, "军乐"号、"马苏"号和"短枪"号进入射击阵位。等到七点半,越方派来了一个代表,要求李维业再宽限一天的时间。对这个过于明显的缓兵之计,李维业当然 不会理睬。如此又过了半个小时,八时——李维业的时间下限,越方依然拒绝接受这个最后通牒。李维业遂在十五分钟下令攻击。
"军乐" 号、"马苏"号和"短枪"号的舰炮同时开火。十五分钟后,八时三十分,法租界内的那门120毫米炮也加入射击。从九时十五分开始,法军的炮击目标开始转向 城内的主要建筑物。九时三十分,三门40毫米舢板炮意外击中了河内城里的一座军火库,引发了惊人的巨大爆炸。但这一次越军表现的远较安邺攻城时为顽强。他 们甚至主动反击,向法租界发射了大量火箭,大火甚至迫使那门120毫米炮不得不带着弹药转移阵地。
十时四十五分,法军停止炮击,代之以突击队攻城。十一时十五分,法军攻破河内城,7000越南守军溃逃,总督黄耀自缢身亡。法军仅4人受伤。一切与安邺的往事几乎一模一样,只是规模更大了。
李维业占据河内的消息一经传出,法清双方作出了完全不同的反应。
法国人觉得,和平已经在望。
清国精英们说:战争的号角已经吹响。
更让人震惊的是,李维业攻克河内一周后又将之交往越南(交换前拆毁了防御工事)。这种威恩并用的方法,很是迷惑了越南小朝廷,后者勒令正要南下规复河内的刘永福立即退回保胜。
而刘永福早已开始做两手准备,就在光绪八年年初,他以越南官员的身份回到故乡钦州祭扫并重修了祖坟。他还多次表示:"愿为中国千(总)把(总),不愿为 越南提镇"。这个表态对清廷而言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刘永福心向故国,忧的是刘永福此时如此表态,暗含了黑旗军在越南已经很难继续立足的潜台词。
在这个背景下,清廷最终决定双管齐下,一方面展开外交接触,一方面派七月份主动请缨的吏部主事唐景崧入越联络刘永福,以作军事上的牵制,同时以"查办土匪"的名义,遣广西提督黄桂兰率大股正规军进驻北越重镇谅山,增加威慑力。
对清军此举,法国外交部援引法越第二次《西贡条约》,认为越南既为受法国保护的独立自主国家,清军在既未得到越南同意,又未提前照会法国的情况下,擅自开入越南境内,实属对越南主权完整的严重践踏。故严正劝告清政府立即撤军。
大清当然不吃他这一套。相反,大清国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郑重重申了清越之间的宗主关系,并严正声明:法越之间的条约均为非法,大清以往从不曾承认,以后也断不会承认。所以,践踏越南主权的不是大清,而恰恰是法国。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外交辩难,率多如此。法国政府更关心的是:清军此次突然出兵,倒底意欲何图。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就在法国内部议论纷纷,莫衷一是之时,大清也正为一件突然发生的"大事"而引发出一连串的争议。
李鸿章离岗
光绪八年三月初二(1882年4月19日),李鸿章的母亲去世了。
在一贯标榜以孝道治天下的大清国,这是件大事。实际上,李鸿章早在此前就开始"请假",以专心在母亲床前尽孝。只是形势不容人,直到4月17日两天前, 朝廷斟酌再三后,始准假一月。可谁能料到,只两天后,太夫人就会魂归极乐呢?按照成例,孝子要守孝27个月,俗称"守制",虽王公大臣不能免,甚至还要守 得更长,排场做得更大。例外也不是没有,除非皇上"特旨"强行留任,是为"夺情"。这也是古已有之的老传统了。
李鸿章的独特性注定了他是要被"特旨夺情"的。果不其然,夺情留职的圣旨很快就颁发了下来,命该大臣穿孝百日后即行回任。
但是舆论并不放过李鸿章,李鸿章自己似乎也很心乱。结果是虽然有了夺情的圣旨,但李鸿章还是选择了回乡守孝。
既然要走,后事的安排必不可少。
直隶是全国的心脏,直督又是全国督抚的首领,这在大清国,早已是不成文的法律。李鸿章回籍期间,谁来主政北洋,将对国政产生重大影响。
这个人选问题,早在光绪七年李太夫人病重之时,李鸿章就开始考虑了。他想到的第一个人选便是丁日昌。
上一篇:第七章 越南出了个刘永福
下一篇:第五章 大清国的变与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