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稳固权力,圆滑老辣
李鸿章为官在任之时,对上述二字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毕竟是双枪出身之人,笔杆子加枪杆子,比之寻常官员要棋高一招。一方面,起于封建 科举,接受理义之学,翰林中人,当要恪守纲常,不存二心,唯矢一诚,以沐皇恩;另一方面,为己攀升,当然要踩别人之身而摘己欲之果实,比如天津教案,师徒 二人,一人受损有加,一人渔利不薄,而后者正是李鸿章。他还不知羞耻地畅游欧美,想借帝国主义列强来抬高自己在国内的地位,老来却愈加成熟、刁滑,更有甚 者,他不念师生情谊,对自己老师的儿子曾纪泽长期暗中打击,明处排挤,以致曾纪泽郁懑而死,原因何在?不外乎曾纪泽与李鸿章的卖国外交政策不合拍,阻碍了 李鸿章的有关企图,于是曾纪泽之于李鸿章就如鲠在喉,必先除之而后快。
总之,李鸿章为了巩固权力,可谓用心良苦,费尽心机,不惜除去人才而稳己之官位。
李鸿章先书生,后带兵,一朝大权在握,就力求稳固手中的权柄,他善于钻营,也很圆滑,恪守封建纲常,为满清王朝卖命,同时以圆滑自保,借外而持重于内,虽偶有挫折,但心志不改,一旦东山再起,那就要"刮净地皮"。
1.恪守纲常,拼老命效忠清廷
李鸿章标榜他事君"唯矢一诚"。对君主忠贞不二,赤诚报效是封建君主专制国家每个为臣者都应遵循的最高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在这方面,李鸿章既有与其他官僚士大夫共有的品格,也有其过人之处。
他能忠实地执行清政府的方针政策,按清廷的旨意和意向行事。恪守封建纲常,时时不忘同清廷保持政治上的一致,忠于职守,努力建树,这是他能在政治上飞黄 腾达的基本原因。但是,作为一个有头脑的政治家,他并不是消极盲从,而是能积极地提出对内对外的方略和建议,以迎合清廷需要。因其出众的才识而得到清政府 青睐,尤其是他精通洋务而为清廷所倚重,并成为清政府处理外交问题时不可缺少的人物。他善于揣摸上意,见机行事的事例很多。中法战争期间,他抱定主和宗 旨,窥知"内有款意",只是碍于体面,把难题留给他做,就主动而积极地进行了一系列妥协外交活动。日本燃起了甲午战火,李鸿章主和,更深知慈禧正在筹备 60寿诞,不愿打仗,所以,即使光绪已明示主战,催促他增兵抵抗,他还是采取拖延观望的政策。
他拥有一支在清军中堪称精锐的淮军,又 掌握着北洋海陆各军,为清廷镇守津门和京畿,被誉为"一身系天下安危者三十年",但从不因其权力和地位而对清廷怀有二心。当时,有一个外国人曾对他作过这 样的评价:"目前,李鸿章几乎是中国最能干、最有权力的人,而且是汉人。许多人认为,他如果愿意的话,是有力量推翻清朝统治的,他的军队将热心地跟从他, 一个成功的战役便可使整个国家反叛起来。根据中国的传统,没有朝代能存在200年以上,目前清朝已走到时间的界限。但是有人认为,李鸿章缺乏足够的勇气, 作此壮举。"
看来这些外国人对中国的政事颇为隔膜。他们不了解李鸿章的内心世界,也不太了解清政府。李鸿章之所以不可能"作此壮 举",是因为,一方面,他深受儒学熏陶,不会轻易地逾越封建的君臣之道。他和他的家族受几朝知遇之恩,也使他难以反叛朝廷。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经过 了两个多世纪历史风雨吹打的清王朝,虽已危像毕露,但是,以慈禧为首的满洲贵族集团,仍牢牢地控制着政权,由满汉地主阶级结合构成的统治基础,尚未分崩离 析,一旦祸起萧墙,就可能给外敌以可乘之机,更可能诱发国内人民起义,招致灭顶之灾。这些,特别是后者,是使李鸿章和清政府都感到不寒而栗的。正是晚清的 危局,使李鸿章和清政府同处于一条命运之舟,不能不对它小心维护而不敢有何异心。他曾在奏章中泣陈,他"只缘受恩深重,时事艰难,未忍乞一日之假,偷一息 之安,致废要公,贻忧君父",就反映了他的心情和行状。
到了晚年,李鸿章事君矢诚的信条并未改变。甲午战后,他虽然在政治上受到清政 府一时的冷淡,但仍以老迈之躯远涉重洋,代表清政府出使沙俄和访问欧美各国。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他虽身在广州,却仍心系京城,时刻关心清廷的 安危,不断通过电讯了解事态的发展动向,并利用他的影响,积极地推行对内主剿对外主和的政策,进行挽救清政府危亡的活动。当有旨召他北上议和时,他经过暂 短的观望,就毅然冒险赴事了。据有人回忆:"李经过上海时,我去见他,劝他不必再替清朝效力了。他对我说:‘你们小孩子懂得什么呀?’又说:‘我这条老命 还拼得过。……’"签订了《辛丑条约》,终于完成了他一生中最后一项任务,把清政府从困境中解救了出来。临终前,他又口授遗折,折中写道:
"伏念臣受知最早,蒙恩最深,每念时局艰危,不敢自称衰病,唯冀稍延余息,重睹中兴,斋志以终,殁身难瞑。现值京师初复,和议新成,东事尚棘,根本至 计,处处可虞。窃念多难兴邦,殷忧启圣,伏渎迭次谕旨,举行新政,力图自强。庆亲王等皆臣久经共事之人,此次复同更患难,定能一心勰力翼赞讦谟,臣在九 泉,庶无遗憾。至臣子孙皆受国厚恩,唯有勖其守身读书,勉图报效。属纩在即,瞻望天时,长辞圣明,无任依恋之至。"
这份遗折充分表达了他对清廷感恩图报无限忠诚的思想感情,和对于清廷处境和前途的牵念。李鸿章真可谓做到了与清政府休戚与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天津教案,"议和"而收渔人之利
19世纪最后30年间,是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转化的过渡时期。在此期间,世界资本主义"开始了夺取殖民地的大高潮,分割世界领土的斗争达到了极其尖锐的程度。"新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手段,加紧侵略中国。
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外交权力重心趋向双元化,逐渐形成了北京总理衙门和天津北洋大臣并存的局面。坐镇天津的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成了清政府的首席外交顾问和主要外交代表,参与外交的决策和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