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取悦慈禧,稳定顶戴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07 属于:李鸿章
  •   李鸿章先作士子,后入军旅,挥师江北江南,铁蹄踏遍同胞鲜血,直至入围封疆大隶,成为群之首,官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满清政权对汉族官员毕竟要有区别,这也就决定了李鸿章为官的矛盾处境。

      一方面,手中的权力,头上的顶戴只系于慈禧一人之手,大清朝庭中的汉人宰相也生死难料,前途莫测,老佛爷可将他李鸿章玩弄于股掌之间,但越是如此,李鸿章就越要小心从事,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唯西太后首是瞻,俯首恭顺,以便稳定官位。

      另一方面,"伴君如伴",老佛爷喜怒无常,需要应变,醉心功名的李鸿章只好忍气吞声,曲意逢迎,逆来顺受,厚着脸皮,时进时退,但心中常系朝权,以暂时之屈求长远之伸,就是留下骂名也在所不惜。

      总而言之,一路的铁血杀气,半生的宦海沉浮,历经人世的磨难,李鸿章的脸皮越磨越厚,心越磨越黑,大有"厚而无形,黑而无色"之势,终归是富贵荣华自难忘,一生的功名丢不下。

      李鸿章醉心功名,一心取悦老佛爷,然而,"伴君如伴虎",老佛爷也有不高兴的时候,无奈,李鸿章也只好激流勇退,以退为进,但李鸿章身在京城外,心系朝庭中,毕竟功名放不下,那可是自己一生的追求,自己魂牵梦绕之所在。

      1.忌器四川事件暗拍马屁

       同治八年五月二十八日(1869年7月7日),李鸿章接到二十日(6月29日)的上谕,命他去查办四川总督吴棠被参案件。那封弹劾的奏折中说,吴棠的仆 从平时对来办事的人索要红包,他的属员要致送各种规礼,他的眷属到川时使用了3000多名夫役。吴棠是一个荒谬已极的贪官,民众议论十分沸腾。

      这件事可让李鸿章这个大干才伤透了脑筋。六月七日(7月15日),他给友人写信中提到畏难情绪;"五月廿日(7月7日)之件,果与闻否?似由黜华咏史一流媒蘖而来,羌无故实,殊难下手。"

       是什么原因使李鸿章对这一案如此为难呢?据说因为吴棠是慈禧太后的大恩人。吴棠当年作清河县令时,有一次一位故友的丧舟路过清江浦,吴棠命人送去300 两白银作为赙金。但这个仆人错送到邻船上了。回来一报告,吴大怒。他的幕客劝他说,听说邻船是满洲闺秀,入京选秀女,安知不是贵人,姑且结好,或许与公有 利。吴棠听了他的话,一面另给自己的故人送一份赙金,一面亲自到这有秀女的船上吊唁。那船上有一母二女。其母说,如今人世疏冷,先夫昔年旧好,无复有顾恤 孤儿寡妇者,独吴老爷古道热肠,既赠赙金,复又枉驾来言,我母女誓不能忘。这二女中就有一个是后来入宫的慈禧,另一个后来也做了醇王的福晋(即夫人)。当 慈禧垂帘听政时,这吴棠已经官至知府,从此官运亨通,不几年就做到了四川总督。其实他并无才能,官声不好,虽屡被弹劾,但总能无事。

       现在看李鸿章办理此案的为难表现,便知事出有因,绝非空穴来风。李鸿章是一个精明官僚。他的目标是作大官,办大事。他知道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得君心,而这 个君,就是慈禧。他也知道这个慈禧不是好惹的,前几年就是她与恭亲王合作搬倒了咸丰帝临终安排的顾命八大臣。又过了几年,她又把恭亲王的议政王爵号罢掉 了。这是个名符其实的心狠手辣的女主,是李鸿章得罪不起的。

      经过了几个月的思考和所谓调查,于十月初三日(11月6日),李鸿章对吴棠一案作了处理。上了一道《查复吴棠参案折》,内称吴棠忠厚廉谨,官声尚好,原折所参各项都查无实据,而且在籍士绅都称颂吴棠善政便民。这一来吴棠安然无恙,原参者云贵总督刘岳昭受到申斥。

      2.明卡日本人,倒成了太后的"自己人"

      同日本人打交道,对李鸿章而言,并不陌生。同治九年(1870年),李鸿章刚任直隶总督不久,正值天津教案之后,新兴的日本企图挤入列强行列侵略中国,向这个古老的大国伸出罪恶的触角。

      秋天,北京天高气爽,异常迷人。可就在这个美丽的季节里,却发生了一件让人窝囊的事儿。

       九月初七,日本派出使臣柳原前光带着日本外务府的文书,来到天津,拜见李鸿章,请求两国通商,订立条约。李鸿章摆出一副大国的姿态,认为小国与我通商, 是求助于我,我们当然不要否决,何况中国自古便是"礼仪之邦",李鸿章几乎是未加考虑,便同意了他的请求。然而总理衙门却不允许签约,只许通商。多么可笑 的附加条件!签不签约又有什么呢?关键在于签约的内容。李鸿章认为总理衙门太有点儿怕事儿了,便上疏清廷,主张签约。对于刚刚接任直隶总督的李中堂,清廷 还是很信任的,于是顺水推舟答应了李鸿章。

      可这件事却又惹恼了远在广东曾国藩。他来信写道:"少荃竟以东瀛为小国而不屑之,岂不知日本国目下已非盛唐之时,汝既与之订约,日后必为其害。"

      李鸿章有点别扭了。你曾国藩六十多岁的人了,又远在广东,何必干涉直隶军政?还当我是昔日幕下李少荃?

       人心都会变的,何况是李鸿章,在如此显赫的今天,他又怎能听得进别人的话呢?但是曾国藩的亲笔信毕竟不是简简单单一张小纸片,李鸿章不接受归不接受。表 面上却又不能弃之不顾,便硬着头皮写起了回信,具言自己的做法是属于大国之威,而日本小国不足惧,语气中大有"拉他一把"的感觉。

      曾国藩阅信后自然十分生气,索性不再过问此事。

      这反倒让李鸿章着实窝囊得不轻。因为当时朝中持曾国藩意见的还有很多人,有的人于朝中弹劾李鸿章,认为他这样做是有辱列祖列宗,"我中华大地岂容洋人往来?"

      李鸿章因有慈禧太后这一靠山,故而也不示弱,坚持己见。

      转眼一年已过。日本大藏伊达宗城又与李鸿章坐在了一起。

      伊达宗城与李鸿章对坐,李鸿章身后是江苏巡抚应宝时、天津海关道道员陈钦,二人充为帮办;伊达宗城身边坐的便是柳原前光。

      李鸿章闭目养神。

      伊达宗城憋了一会儿,实在憋不住了,"李中堂大人!"伊达宗城咳了一声,清了清嗓子,"贵国已同意我们通商,我们这次来,是要建立一个友好合作条约,有劳李大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