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结论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18 属于:庄周
  •   庄子虽属道家,放言而论宇宙。但其思想重点,终归仍落实于人生。天地一指,万物一;芸芸众生,无非一我。一我获得安顿,人生诸多问题,随之相因解决。故我之一切,由内而外,诚为庄子思虑之所寄注。

       我之有此生命之展现和生活之活动,皆为精神形体两者相加,汇聚而成。故分而言之,则有精神之我与形体之我。《知北游》有云"精神生于道",故精神以道为 依傍。《德充符》云"天与之形",故形体以"天"(自然)为归趋。此为人应有之两种内在的修养,而所宗所师,在道在天,亦反本复初之义。

      再则,《齐物论》有云:"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

      与天地并生之我,即指精神之我,而以天地之无限,为其活跃之场;与万物为一之我,即指形体之我,则随万物之自然,为其演化之极。此为人应有之两种外在蕲向。由于蕲向之不同,故庄子提供之至境有二:属于精神之我者则为逍遥的世界。属于形体之我者则为上古的社会。

       人类之文化活动,本有两方面:一为改造自然以适应我,一为改进我以适应理想。远在古代科学尚未昌明之际,求改造自然以适应我,效果甚微;且与道家根本思 想冲突。故庄子的努力目标,则为改造我以适应理想。即是分由内在修养之"道",使我之精神活动,以与外在蕲向的逍遥世界相应;以及由内在修养之"天",使 我之形体生存,以与外在蕲向的上古社会相合。这同为美满人生的重大关键所在。总括言之,就是要打通谐和内外之间途径的阻障,使之为一。

       由精神达于逍遥世界之途径,以第二章"道与德"之说为主(这有类直接路向的指标),第四章"物与我"之说为辅(这有类间接路向的指标)。"道"取其无可 "撄宁","德"取其不足"滑和","物"重在与物相冥,"我"重在约己归分。精神之我不为心欲所役,约己归于其分,更与物相冥合,即"游于物之物",即 可永保和、宁,而后得以神游于逍遥世界,获致超乎现实之绝对自由。

      另由形体进入上古理想之途径,以第三章"天与人"之说为主(这又有 类直接路向的指标),第五章"群与己"之说为辅(这又有类间接路向的指标)。"天"取其自然而然,"人"取其无为无己,"群"重在心气淡漠,"己"重在无 所不忘。形体之我在己无所不忘(从横的关系言),对群心气淡漠(从纵的关系言)而后无为无己,以求自然而然,即回到"人之初"。苟能人人如此,固不必重返 上古社会,而其淳朴之风,或可重现于当世。

      篇首第一章第一节末段,曾附一表,说明庄子思想之系统概要。俟后各章即依次予以解说。其中要义,复经本章分别总结,庄子三十三篇洸洋恣肆之思想,其源流本末,于焉或可得辨涯涘。兹对前表谨增补改订如后。

       后表为庄子将人生之内在修养,转化为外在蕲向之简略过程。最终,以逍遥世界衬出生命之自得。以上古理想,借喻生活之淳朴。生命之自得有赖一己精神之大开 大展。生活之淳朴在求自我形体之善收善敛。"我"当如何安顿自己,由是得其诀要。观变知常,由内通外,庄子之所欲开示天下,或在乎此。岂必待上跻逍遥世 界,果须回复上古社会?类皆"以寓言为广"而已。得意忘言则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