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西行取经
自从李世民征服东突厥以后,西域各族人和亚洲许多国家的人,不断来到长安。在这一时期,我国高僧玄奘和尚也通过西域各国到天竺去。
玄奘是长安大慈恩寺的和尚,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音ɡōu))氏人。原来姓陈,叫。玄奘对佛教文化做出了空前的贡献。十三岁那年,他出家做和尚,就 认真研究佛学。后来到处拜师学习,很精通佛教经典。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也就是李世民登基的第二年,玄奘27岁。他对佛经有些疑问解释不了,便想到 佛教发源地去学习考察。
佛教最早起源于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教传于印度以后,迅速盛行起来,西汉时期传到中国。唐朝人信奉佛教的也不少。
唐太宗对佛教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不准僧人随便西去学经。玄奘向有关衙门申请通行证没得到批准,但他并不气馁,慢慢寻找机会。这年秋天,长安一带农田受灾,朝廷允许百姓外出谋生,27岁的玄奘认为机会来了,夹在灾民之中,出了长安城,开始了艰难漫长的西行之路。
玄奘走到凉州(今甘肃武威)再往西走,没有通行证过不去关卡。凉州是西域各国与内地联系的必经要道,都督李大亮对过关人员盘查严格,他听说唐朝僧人玄奘要出关到西域取经学法,便把他找来,命令他返回长安,不然就抓起来遣送回去。
这点困难根本吓不倒玄奘,明过关不行就暗闯关。凉州佛寺慧威法师被玄奘的才华和求学的精神所感动,派两名徒弟陪着玄奘于夜晚过关,来到瓜州(今甘肃安西县东南)。
凉州都督不知怎么得到玄奘已过关西去的消息,立即向瓜州等地发了追捕玄奘的通牒,牒文措辞严厉:有僧玄奘,欲入西蕃。所在州县,宜严候捉。
瓜州刺史独孤达信,信仰佛教,尊重僧人,他没有抓玄奘,让他快些离去。玄奘在瓜州寺庙门口,碰见一位西域来进香的老人,谈起西行之事,老人说:"西去路 遥,道路险峻。还要经戈壁沙漠,几百里全是沙海,没有人烟,法师孤身一人,太危险了!"玄奘说:"贫僧立誓西行,决不东退一步。即使途中亡故,亦不后 悔!"
老人对玄奘油然而生敬意,竟然将自己骑的马送给他。深情地说:"你别看这匹马有些老了,但脚力还行,它曾15次往返戈壁大沙漠,道路熟,就送给你用吧!"
玄奘大喜过望。一位素不相识的人居然赠送如此贵重实用的交通工具,真是雪中送炭。他千恩万谢谢过老人之后,骑上老马继续西行。玄奘离开瓜州,天已黄昏, 走夜路也不畏惧,到了夜半时分,来到疏勒河边,抬头远眺,高耸云间的玉门关依稀可见。河面无桥,他只好拽着缰绳,让马把他拖过了河。
天亮以后,玄奘不敢上路,怕被官府发现,只好藏在森林中,等到天黑再行。
这一天,走到玉门关外第一座烽火台下,被守兵发现,捉住交给校尉王祥。王祥信仰佛教,不仅没将玄奘遣送回长安,而且告诉他一条小路,可躲过两座烽火台,直达第四座烽火台。这座烽火台守将叫王伯陇,是王祥本家哥兄弟,王祥给伯陇写了封信,让他照顾玄奘。
这条小路很少有人行走,许多地段荆棘丛生,灌木交错,玄奘只好在荆棘林中穿行,夜里太疲乏需要睡觉时,他就把行李往草地上铺,躺在上面睡,清晨醒来,身上、行李上全是霜。偌大的密林荒野中,只有玄奘一人一马,但他不畏艰难,披荆斩棘走了两天,来到了第四座烽火台。
王伯陇见信后,对玄奘很热情,送给他一个罗盘,可在沙漠中指示方向。并告诉他绕过第五府烽火台的小路。玄奘告别王伯陇,走小路绕过第五座烽火台,来到戈壁沙漠边缘的野马泉,装满一皮囊水,进入茫茫无际的沙漠。
沙漠中晚秋的气候温差特别大,白天像烈日炎炎的盛夏,夜晚似寒风凛凛的严冬。玄奘牵着马在沙漠中走了两天,又不小心将皮囊中的水洒光了,而且还要七八天 才能出去沙漠,没水根本不行,玄奘只好掉转马头往回走,想去野马泉再装水。走了一段路,想起自己的誓言:不到天竺国(即印度国)不后退一步,于是又回转马 头,继续西行。
玄奘又走了两天,渴累交加,昏倒在沙地上。午夜时,被冻醒,又爬起来趔趔趄趄地赶路。走了一程,老马突然一声长啸,然 后挣脱玄奘之手独自向前飞奔。玄奘大吃一惊,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使老马失常。他急忙在后面追赶,追了一阵,老马忽然停住,玄奘跑过来一瞧,原来,老马找 到一泓清泉!玄奘趴在泉边,与马共饮,喝饱之后,装满皮囊,再往前走,有了力气,又走了五天,终于走出戈壁大沙漠,来到伊吾(今新疆哈密)。
伊吾西部不远处还有个高昌国(国都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一带)。国王叫典文泰,对佛教非常虔诚,听说唐朝一位僧人来到伊吾,便派人到伊吾把玄奘接到交河, 研讨佛经,曲文泰送给玄奘一些衣物、30匹马,又派25人护送,并且给西方24个国王写信,请求他们给玄奘以方便。使玄奘万分感动,更坚定了西去学经的决 心。
玄奘一行走到天山支脉凌山时,遇到雪崩,陪同的人有几位不幸身亡,有的人吓跑了,只剩下八九个人。玄奘毫无退缩之意,跋涉七天, 翻过7000米高的雪山,辗转许多国家,来到铁门关(今阿富汗巴达克山),把高昌国陪行的人打发回去,自己孤身前行,克服数不尽的艰险,到达迦湿弥罗(今 克什米尔),共历时十余多月时间。
玄奘在天竺国访问了数百座寺院,同僧人探讨佛经,一晃十几年过去,开始时以学习为主,后来则以讲学为主。
有一次,摩谒陀国乌苌王朝国王戒日,在曲女城召开研讨佛经辩论会,请玄奘主持,来了18国的国王和五六千名僧侣,主动来的老百姓有5万多人,听玄奘主讲《破恶见论》,连讲18天,没有一人反驳他的观点,由此名声远扬。
贞观十七年春,离开长安17年之久的玄奘开始启程回返大唐。他收集了657部经书和热带、亚热带的树木花草种子,以及戒日王送他的大象、马匹,还有护送人员,一起上路。
玄奘几乎走到每个地方,都有人请他讲经,第二年秋天,才走到于阗(今新疆和田)。他不知唐朝廷是否还治他的私自出国之罪,就把这17年的简况写了表文托 人捎至长安给太宗李世民。李世民看了表章不仅没怪罪他,反而很高兴,亲写敕文,让玄奘速来长安见面。此时的玄奘,今非昔北,各地见到太宗皇帝的敕文以后, 对他热情迎送,当做功臣对待。
正在洛阳的唐太宗,对玄奘的壮举十分赞赏,在洛阳行宫接见了玄奘。玄奘把他游历西域的经历向太宗作了详细的汇报。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二十四日,玄奘终于回到阔别近19年的长安,走时27岁,回来已经45岁。玄奘和尚百折不挠的取经事迹,轰动了长安人民。
唐太宗李世民对玄奘西行历游诸国的见闻颇感兴趣,让他详细记录下来。玄奘就把他所经历的110个国家的地理环境、风俗人情、历史及现状、土特产品以及传说故事等一一口述后,让徒弟们记录成一部《大唐西域记》。